【20,52:11】
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
结论。牵涉唯识基础相当广泛。
分好几个层次讲,不同角度分析,构成华严唯识学,与成唯识论唯识学(新旧两套系统属于法相宗)结构不同。相宗唯识由因向果。
华严是性宗的唯识。
般若宗也有唯识。
般若唯识与华严唯识有一个共通点,都是果先立,举果论因。
天台法华也有一套唯识。
各宗各派都要有唯识,甚至阿含也要有唯识。密宗也有唯识会基础。
唯识在佛法中是骨架。没有理论骨架,建立不起来,没有办法导引你出离。但是唯识的架构不是究竟的,讲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是正确的。果地才转五八。
从性宗修,大圆镜智可以先成就,前五识与第八识可以先成就。
这是一个宏观的法门,叫陀罗尼门,无量陀罗尼门就在里面完成。
前面谈到从生命看,十八因缘。从器世间看,十二因缘就可以了。
华严讲唯识从十二因缘出发,与七十五法不一样。
七十五法中那是阿含唯识,小乘有为法七十二法,无为法三法。
大乘百法明门,108法。
我们不从因的微观说,从果的宏观面来说。直接提十二因缘法来谈。
没有能所,都是自己造的。
三轮体空。从布施来讲,我,所,物,主要是能所两个。我布施给他五百块。
我与我所,一切凡夫迷惑都在我我所。
第三个作与受。作是动词,受是受词。有我就延伸一个动词来,那么所那个受词在它才会成立。没有受词,这个作没有对象,有作有受,里面隐含着那个物。能所与作受,同时成立,就把三个变成四个。这结构要先看出来。
唯识建立在这个知识上,辩论学,古代叫因明学。果是很多因凑起来的,必须把因、果弄清楚,所以叫因明。因明要弄清楚,五明就要弄清楚。
如果你从智慧着手或从修行着手,因明是要弄清楚,不一定太清楚。
▲从修行立场,要把这知识压缩下来,如分三个,三轮,三轮其实只有一个,是一体的。只是知识把它分开来,“我给他五百块”,分成三段就是三个东西,分成四段就是四个东西,再分析就更多了,其实就是一个动作。
行者清清楚楚,变成一个东西,知识兑现成为行为。清清楚楚知道过程是这些,一点不执着,三轮体空。很清楚时,无我无我所,无作者受者。
学者清清楚楚变成三或四个东西出来了。
糊涂者,本来一件事,经过大脑解析变成一堆藤条。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有我有我所,有作有受者,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这理论架构适用一切万法。
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
因为当下一念不清不楚,就有作者、有作事,迷了,这是起有漏业,就起蕴,执取在有漏业上,有漏业起蕴,叫生。
●如无作者,执着的是无漏业,是空性,不起蕴,无生,无生法忍就这样证得,没有生老病死,出三界去了。
从执取,取到无作者、无作事的时候,就是明心见性。自性清净心就现前了。
第一义,双遣,两个都除掉。有漏、无漏通通没有,这才叫真空。真正入无漏,是没有拣别的。当我们有拣别有漏、无漏的时候,那是向净识(干净的识性,是白业)中学。真正空性,没有识性,没有白业、黑业对立法。
当说有漏、无漏,只是双举。
俱不可得,双遣,圆融,绝对,双破,通常是空宗的语言模式。性宗特别强调这部分。相宗本身很少提到,只讲到过程,他要无明灭则什么灭,一直灭下来。
性宗从后面就可以破了,不一定要破无明,十二因缘法有很多下手处可修。
这个又是一个下手处。修行自己用功。
二摄归一心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关键句,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一心而显三界万法,森罗万象。万,表示穷尽。我们会想,真的吗?
如你以为疏忽上错了车,为什么上去变成别的车?其实你没有上错车,这叫位移。地球是圆的,这是百慕达现象。时间有位移现象,空间也有位移现象。
修行就有这个能力,把被动的位移,变成主动的位移。你知道活到几岁要死,死的时候很清楚了。透过时间位移就知道到了。透过空间位移就知道这里发生什么事了。
大脑是单向道,生活是苦闷的,黑白的。
透过修行,生命是灿烂的,芬芳,无限的。
●透过刚才的例子,把这一些所现的这个境界,如来分别演说十二有支,分成十二部分来讲。刚才讲三个或四个部分,你自己建立你的思维模式,就这样去架设。分几个都不要紧,你一直去穷尽,你就会发现会怎么样?自然就会成就,那一套模式的寻构,架构起来,那个才是重要的,至于分十二个,或四个段落并不重要。
你拥有的,你去把它区分出来,区分这个过程,一心能显森罗万相,一心能显一切万法,你从这个立场去把它显现出来,这是总说。
塔,上面为什么七层?七菩提分,佛陀正法中的核心,当中第三层叫天宫,地下层叫地宫。七层的作用都不一样。开元寺,有东西塔,塔里东西没有,活活的坛城还在,已三百多年了。不是外在的,它显现出来的生命的存在与精神才重要,你有没有看到?
要怎样了解到这些,就是带疑情。只有你自己去参。很多典籍里都有蛛丝马迹,你一参就到。你没有疑情就变成一种知识,看过去看完结束。
疑情是智慧之母,疑情是明心见性的一个依据。
万法一心能显,看你的心。因为你的心不存在,没有疑情,所以根本看不到。201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