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34】
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着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十二因缘法是佛法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好好去思索,弄清楚。
他的重要性,一在于区别于外道。二如只照这个方法来,一步一步,弄得很清楚,也不能了生死。必须能无明灭,行灭。这是佛法中真正要讲行的问题。苦不灭,道不能现前,不是苦集的问题,是你能不能灭?你能灭,就能达到我们目标。这是关键所在。
先讲这个,在佛法两大主流里。
(一)从苦集灭道,你讲我做,这样就好,声闻乘修法。
(二)业障重的人,为什么要修?一直问,从为什么下手。当苦的存在,与苦要消灭的为什么通通把你列出来,叫独觉乘的行法。
【接纳法门】一般大乘,对这部分只了解而已,不去推求,因为强调的是声闻。尤其华严特别告诉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你自己那一套绝对不能用,别人那一套更不能用。你只有接受,就对了。接受,你就能解脱。你是不能接受那个东西,他的意见并不比我所高明,为什么我要接受?你只要接受就好,那个东西高明不高明,对与不对并不重要。问题是我们没有接受的心,与接受的量。你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弄清楚,只能说业障,还是不能解脱。
无明到老死忧恼,都在“住”里。生是产生,住是存在,异是作用,灭是消灭。四个都是因为“住”,心念的产生以后,心念存在着,那个地方给你带来十二因缘的作用。
华严从宏观立场,把整个“住”的部分消灭掉。心念一产生,直接起作用,解脱了,关键在这里,这才叫灭。所以,十二因缘法你可以不懂,只要依止善知识的教法。
善知识不是你定义的,他在你接受的那个当下,就是善知识。
修行中有瓶颈,问题是当你产生瓶颈时你要怎么办?一抱怨,换法门就完了。
遇瓶颈时,锁得住,挨得住,所有功德都是你的,这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没有为什么。
接纳的这个法门很简单,你只要接受就好了,接受绝对正确。至到接受的东西对不对,拿出来的人要负责啊。站在修行的立场,他叫我去死我就去死,他背因果。
修行的生命是永恒的,站在永恒的立场只是接受而已,不要用大脑去分别对不对。
十二因缘法要推理,要用生命的方法去推理,不要用大脑的方法去推理(知识而已)。
你要用自己的方法,看到一个事情,它有一个缘起,因缘和合在哪里,从因缘和合开始自己去分几个阶段,如分三个,四个,六个都不要紧,自己定下来,然后在这几个阶段中自己一直去推敲。一发觉,不对,前面还有一个什么,你把它加上去。后面可能还有什么,再加上去。当你思想成熟时候,它可能变成十个,或十三个或十六个,都不要紧,那就对了。
这里,老死以后有愁忧,因了六个,一共有十八个。这是生命的延伸。写经人自己的因缘成熟到十八个来了,不是十二因缘了。
修行人的思维与生命要合一。
学者,知识与生命不结合,思维可以挥很大作用,一脱离生命会变质,成为灾难。
如发明基因改造,要跟你的生命结合去思考。单纯思考基因,可能会给地球带来灾难,你不会知道。①当这基因与生命结合格格不入的时候,就应停止不要再发展。不能结合,这是不动业,无记业。智慧没到那里,不知道不要紧,但是你不能用。
②假如跟你的生命结合,你认为都是好处的时候,你就发展。优点记下来,让它兑现。
③当发现与生命结合有不当的时候,应把这一个理论特别作注明,注明它的缺点在哪里。这个就是良知。
不只基因,其它科技也一样,电脑,饮食,制度。如电灯使日夜颠倒,违反大自然运作。从长工到年薪制,到月薪制,到周薪制。对人生对人性不好的就应禁止。
你的思维模式一定要能跟生命相结合。一个有思维模式的人思考如何与生命结合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没有思维模式的人,生命是什么他根本不知道。一个会写论文的人,他就会起思考,它在生命中有没有作用,好作用还是不好的作用他可以思考得到。你曾经思考过如何创造一个理论,如何创造一个制度或如何发明一个东西,你就应试着去与我们的生命去结合,这是真智慧。十二因缘法要跟各位讲的是这点,内容不是重点。你如何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头去架构你的基本结构出来,思维模式先架构出来。
今天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一会是无量因缘集合的,你是从哪个地方切入来建立这一会的整个因缘结构法,你去把它建立起来。你看到特殊的具体的,适合建立思维模式的,你去建立就好。可能分成五段或六段,不要紧。假设六段,你去研究分析,当成很大的疑情去参。这时思维还没成熟,到某一个程度会成熟,会变成八个或九个或十个,不管。那个时候你再来套用这一套模式,你会发现,我这一套比起这一套还不逊呢,他的会并在我的哪个里面。
记录经典的人都是有成就的人,你能够记录下来你那一套,你也是成就的。但是你的定义范围的广狭与他的广狭可能不一样,但那不能证明你错。我要有见性之见,不是一般学术知识之见。你一定要从自己的生命出发来成熟自己的思维模式,十二因缘法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结构。但是他讲的是这种思维模式的殊胜,而不是思维这一串理论的知识(不殊胜)。是一个人能透过这样一个思维模式的结构,去发现自己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那个才是殊胜。生命的价值在这个地方,修学要能掌握这个重点,一定会有长足进步,一切智成就会非常灿烂。(鼓掌)
无明发生的行为,叫业果。佛法,因果同时,只是你不会看。如手掌与的手背同时存在。因下去,果就存在了;因要产生那个果,要有缘,当你缘开始做转变的时候,果不一定出现,果就转变了。先因后果的理论构成社会上浮滥因果论,会变成宿命论。
如一个人造了杀业,这辈子因缘汇合,果报现前,就多病,最后死。可是,病来的时候,你觉得很苦,这时你听闻佛法,精进修行,一定要以修行的这种功行力,功德力,来超越我以前所造的业果力,那你一起过的话就成就了。没有病死,反而证阿罗汉了。前辈子造杀业,非常好。
你过去做什么不管,现在忏悔,第一现在不造那个业;第二造善业来弥补,善业所造的力量一定要大于以往所造恶业的力量,那个缘来,看是恶缘,那个缘成上转为不可思议功德力,关键在这里。大积经说“若认为定业不可转,非佛弟子”。
业,在无明之下所做的业就是行。行依止在识上。
无明所造的业,是依止于你的识性来的;没有识性,无明就没有办法造业。与唯识不一样。修行先把识给转掉,转识成智,那所造的业,就不是无明所造的业,把识除掉,这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十二因缘下手处,看怎么转。从识,舍识用根可以,转识成智也可以。把识除掉,转成根,不让它在住里面,识就转掉了。智慧现前,无明就不见了。
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
四取蕴,大脑里的印象。取蕴,开始搜寻,建立,四个阶段。名色产生,定名色才能留在大脑里。
名色增长为六处。
六类。眼耳鼻舌身意六大类。
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
六根,六处,六识,变成十八界,和合叫处。
触共生有受。
于受染着是爱。
心理生命对话的整个过程。
爱增长是取。
取,执着。
取所起有漏业为有。
另外一个修行的地方。
●执着引起的有漏业,叫有。执着会下地狱。因为无明,起有漏业。
执着引起的无漏业,叫空。执着不会下地狱。
同样一件事,引发的是什么业?你有没有办法引发无漏业?
打坐修行要不要执着?在训练你那个执着引发无漏业。修行不是对立的,不是执着有漏业,与世间人不一样。
世间人贪善业,不要贪恶业,贪就是执着;执着赚钱,不要执着花钱。善是对立的。
看相,都是执着,这一点解开,你就知道怎么修了。你分不清有漏无漏,没有办法接受。
烦恼是有漏,不烦恼你要禁得起。这是修行一个很重要的下手处。
一直解释“我修行都不执着”,根本是顽空,引发有漏业了,已经起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