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07】
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着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
佛法从微观看,是十二因缘,指我们的心运作的整个过程,很微细。微观,是在某一个前提之下进行的。
一般谈都是分开讲,不知讲什么了。
一个人在修行中会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十二个中取几个就好,要记得这个原则。一个细胞是不是具足所有的基因,我想不一定。胃的细胞一肝的细胞根本不一样。
研究十二因缘法,你在研究哪一个?研究天地宇宙会倾向于成住坏空,研究心念你会倾向于生住异灭。于身体生命会倾向于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也可以说是成住坏空,可是用那一套理论与术语,一定不一样。就象相同基因,显现出的细胞不一样,有长型的,有圆型的。
你在学佛时要能把你生命活泼出来,不要框框把自己框住。模式属于你自己的,而不是把你框住,学佛是要成佛,不是要我们变成悉达多太子释迦佛。他还是他,我还是我,贤劫千佛,佛佛不同,佛佛道同。我们学的是那个道。道同,法同(用心的方法一样指趋向阿耨菩提),目标同,阿耨多罗同,相不一定相同,佛像都不同。每个人性德,习气,发心因地不一样。在幸福家庭里发心的孩子,通常会有地藏王菩萨精神,痛苦的家庭里发心的菩萨通常会有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运用十二因缘,每一个人也都不一样。不是相上的,是你用心的方法。
在华严的整个境界里,当你开始追求生命真相的时候,你把心安住生命到底是什么,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叫法身大士了。现在你有没有安住在那里呢?你安住那个刹那,福报很大,当这善根增长到某一个程度以后,自发性的会产生,那是真善根,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预入法界,时间还没到,可以叫信位菩萨。当你能预入,就叫法身大士,自已自发性能发。这是很大很大的功德,对你自己生命成长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在喜乐中成长。真正成就在于自发性成长的这个部分。
十二因缘法你怎么用?这讲你的性向。
从取来下手。不是从取下,现在要能从取蕴上下手的话,你就必须有前面的资粮道。
佛法动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在微观运作中,也可以扩大,可以宏观。
十二因缘运作根本上在“住”,生住的住那边。要舍识用根,转识成智都在这个地方。在印度发展成唯识学就是这个理论,从生住异灭来的。
你没有去用功,去扩充这个微观。中国人对微观是觉得很痛苦的事情,含糊笼统。
▲【穿透感受名相】你自发性地觉醒,去找出这些佛教名相,你是接受佛教的语言模式。要从这个地方觉醒,一个很好的法门,佛教的名词,你要真懂,用你自己的话你会定义。什么叫智慧?什么叫空性?什么叫无我?真如是什么?讲不出来,表示你不懂,内心没东西。背那么多名相,是业力深重。与其背十万个名词,不如有一个是你发现的。
皈依有几种,自性皈依,皈依谁都一样。皈依佛门,是这个仪式吗?
柏克莱,十九世纪西方阿罗汉,拜塔,须发自落。
当你从内心觉醒眼前的人生是错误的,我要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我想要获得生命的真相,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个时候,你就已经是三宝弟子了,已是佛教徒了,要有要皈依随缘吧,有因缘形式上皈依,要不要法名并不重要,法统有社会价值性,学佛要与大众圆融。
▲无量无边佛教名相,弄通一个,那个感受它会成为你的生命因素,生生世世跟着你走,你只会增长,只会超越,只会前进,不会堕落,而且绝对在你这辈子现有的福德、因缘、善根之上去成长的,绝不会更遭的。佛教讲的是真实的,不是表相的。那个庙很灵,妖魔鬼怪。
你从这个方法,自己去发明心地,所有的名相,自己去穿透,只要有一个,就有二个,能有三五个出现,你自己对佛教会打开一片天地。你就努力去开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诠注,会有更好的成就。华严,要无尽的超越。
▲第二个,你可以把名相,从生活中去扩大。很白话,可以从生活中去处理。
人是矛盾的,算是很健康的。1、吃进去,拉出去,进口与出口很远。2、家里厨房进口,也厕所出口刚好相对。3、厨房会最脏;厕所最干净,摆香水。4、厕所,是最隐蔽的场所,对你却是最开放的空间,一丝不挂。5、头发百般呵护,掉下来如垃圾。这种矛盾有禅意。
矛盾就是平等。不只是名相,展开来构筑你生命的理论结构,就是这么具有禅意。你很认真地看到我们的生命的时候,这世界真的无限美好。你从哪里看?自己要去穿透它。生活中怎样活得很好?生活中带有一些矛盾,带有一些平等,带有一些禅意。修行从生活中兑现,幸福兑现的方法,在兑现的同时没有副作用,没有附带条件,绝对纯真的那份幸福,任何人都可以到达的,这是佛教目的。这部分一定要你自己从你生命去开发出来,下手处就不会一样。所以要赞叹、欣赏别人的成就,因为福德、因缘不一样,兑现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