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第六现前地 >> 浏览文章

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15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1:38:22本站原创 【字体:

八十華嚴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15集(圓明筆記)

 

155444

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

这也是一个法门。不要太在意名相,在意十二因缘法的思维模式,要怎样思索一个接一个相互钩锁之间是怎么发挥作用的?那个叫十二因缘法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能掌握到那个思维模式,你所面对的世界,你就可以启动你的马达,运转这个世间。

七菩提分,八正道,就谈到这个问题,是生命改造的一个核心、基因,你要抓到生命的芯片——定位。不能定位,我们的生命就成为宇宙森罗万象当中的一个因素,只是一个材料,象一块砖,一粒沙子,一粒分子。惯性,跟着流行走,分子都称不上。

当把自己作定位以后,你会有挫折感产生。因为你开始在调整。如没定位,跟着水流转,生死流转;现在定位,你不转了,水开始会冲着你,你会摇头晃脑的,这时不要怕,站稳。所有的宇宙因素,会因为你的定位,它整个会重来。然后你的生命开始发挥作用时,你就开始把它转过来了,那个时候你就成为法界宇宙生命的核心,就是佛。佛陀为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佛的法身为什么是华藏世界海中至高无上的那位?就是我们把自己生命定位以后,你非常地坚固,然后重新组合整个法界中所有的因素,它都是你的生命因素,你就可以达到止于于善,就是这个。这一个修行,我们叫生命的芯片,你要这样定位。

生命的思维模式的确定,十二因缘法的思维模式就是生命的思维模式。把那个思维模式建立起来,这个才重要。不要跟人家讲三世二重因果,背那些没有用,那是别人的思维模式,是给社会教育的思维模式,不是佛法的思维模式,不会开悟。北传这种讲法肯定错误。

你要去培养、去煅炼正思维模式。

这里每一句,都是一个章节。华严经,每一句,在法界大生命架构里,都是一个纲要,内容就是我跟你补充的部分。

经文,一节一节,接得非常好。生死轮回。看到生死两个,看不到十二因缘,就是凡夫。三个,你就开始摸索了。再来,四个,就正式修行。到六个,可以证阿罗汉辟支佛。

华严经,之所以成为大乘,一佛乘,她同样讲十二因缘,但就是讲得不一样。

她讲,死,产生热恼,叉开了,并没有直接回到生那边去。

现在你死,生不生热恼?

社会上有一种人,真正有福报。老先生退休了,家庭不烦了,到土地公庙里做柳公,这种人你看不出来,真的是清净,清心寡欲,值得社会称赞的贤人。他不贪不求。小庙一个,住持,每天负责把门打开,晚上把钱收起来。你恭敬他,比随便供养一个出家人,福报都大。他到要死的时候,一定非常好死。他预知时至,善终,寿考终,五福临门。绝对生天,而且忉利天。如果他念佛,绝对上品往生。因他心地很平静,心灵频率很稳定。要达到这个层次,输他很多。他天生就是修行的料子,善根很够,可惜因缘不具,没有人接引到佛门来。为什么没有因缘来?因为他已经是证初果的人,天上人间来来往往的就是这种人,不会受到苦的逼迫,也不会特别追求名利,有钱不会买股票,他很清静地过日子。这种人,没有热恼。

情绪起伏变化很大的人,有热恼。有热恼的人不会这样发心当义工,他与义工一样。

台湾有三种福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福报。

第二种福报。很多计程车司机,车子不开,停在那里,出来指挥交通。在最旺的时候他不去赚钱,来服务大众,给大众方便。他可以列入台湾福报的加分上面。

第三种福报。在座各位,想很精进修行,抓不到东西,修不得成就。但不能量清净。

因为有种种无奈存在,统称为一切苦。

对治苦,很简单。四摄法第一法,布施,六度之第一也是布施。布施苦。真的苦,你一定会舍,放下就好了。

第一布施苦,第二布施烦恼,把烦恼生死布施掉;第三布施病苦,第四布施意见。为什么不把这些布施掉呢?苦为什么不布施?因为你紧抓住不放。为什么紧抓住不放?前面有一个取。有取,苦就舍不得了。不取,就要能舍。有取,最后就是得到这些苦。苦,就结集起来了,就是你这样来的。

从取那个地方一破,这个地方,自然就没了。

下面,讲苦集灭,道没有讲。道融会在这里面。

苦要灭,就是要布施。集,怎么来?因缘故。因为前面的的因缘,它才会集起来。

开悟成就,你的资粮道(成就的因缘)要有。以此因缘,故得成就。

你一定要先聚集这些助道资粮(成就的因缘)。因为因缘而聚集在一起。因缘聚集在一起,没有任何聚集的人。这是佛教有别于其它宗教的地方。任何宗教都有一个造物主、创造者、主宰者,佛教没有,无有集者,都是因缘和合的。真理就是因缘法。

因缘法是不是万能的,不一定,因为你看以结果是万能的。因缘可以改变。因缘不能改变,就变成定论。佛法讲无常。因缘法,不是你设定的,它没有一定的程序。基本上你只看到结论,没有看到过程。好多因缘,我们没有看到它结论,因为在过程中,一再地变化。因缘随时有变化,因缘法本身是无常法。

从实修立场,提疑情去参,进入这样的领域比较快。

任运而灭。亦无灭者。

集了以后,就会灭。一切万物不管存在多久,都会消失掉。

它因缘合起来,它就产生了。当这因缘起变化,原来那个东西就不见了,这叫任运而灭。

河水——加热变开水——加茶叶变茶水——加奶变奶就茶,这里面因缘并没有散开。一加某一因缘,它就起变化。

这辈子,你变过多少次了,因缘一直加入,一直变化,因缘没有散开。婴儿——孩子——长大变学生——青年——先生——爸爸——爷爷——不呼吸就中死人。

因缘,会一路上起变化。人生痛苦在这里,因缘在变,你的心不会变,因为执着,不是执着于过去,就是执着于未来,你不会随着因缘变化一直变。

随着因缘变化一直变,就变成佛教很有名的一个真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恒顺众生,恒顺众缘和合而生其心,就是这个,还是苦集灭道,还是因缘法。

华严,般若之所以被称为大,摩诃衍,是因为它运用广泛,她基本原理还是基础佛法,没有办法违反佛法的基础架构。一佛乘运用到穷尽。

当我们不能穷尽,不能圆融时,不是法不好,是我学得不好。这个法不可思议,人也不可思议。这么好的法,还得这么糟。

从苦集灭,这里都有道,都有法。

现在讲道,台湾学佛不幸,因为你没有学到佛法。

印度朝圣。印度佛事以塔为主,佛寺里主要是塔,其它不重要。当时很有名的金阁寺,金碧辉煌。长安盖过。就阿育王时代盖的纪念品。其它舍利塔为主。

佛教传到中国,没有塔,也没有寺院。大户人家布施出来,大厅,演变为大雄宝殿。寺院里很多塔,大塔,小塔。

闻风塔——台湾中兴塔。

1)台湾没有塔,看不到佛教的特色在哪里,没有重点给你看。

2)寺院,软体的有没有?修道人叫道友。我们只能叫法侣。道场为什么不能叫道友,讲道友变成道教的,意识形态这么严重。

道是什么?法是什么?佛是什么?你有没有想过?三个摆在一起有什么不同?在菩提道上的朋友,不能叫道友吗?出离道,菩提道,菩萨道,都是道,道是什么?学佛学什么?这些都是基本定位、基本架构的问题。

要给自己定位,自己要弄清楚。法有,在一个完整道场精进修学,抓到要领,很容易成就。一个真正的道场,有法的架构,成佛之道,禅净律密什么法门都可以上。一定要经过实修。

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结论。

因缘集,就是缘起。

缘起之相。在这个地方,叫法界重重无尽缘起之相。

这里面所关的不是单纯的某一项,他有法界的重重无尽缘起。随顺观察不是眼前的这些,还有很深沉的那个部分。20120408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14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八十华严 十地品之第六現前地 第16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