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4:26】
爱增长生取。取就是执着。爱成长以后,就会执着,很麻烦。玩车族。执着开始起变化了。
触,受,爱,取,内容四个阶段,也可以变成一个阶段,十二因缘就变九个因缘。
自己感受部分与言语表达是不同的。言语变成写,就变成是内心感受。内心感受有时比经典记载还要详细。
经典是佛陀的语言,经典是真理的语言,真理是就是生命,经典也是生命的语言。你真在真理之道,你讲的就是真理,走在全方位之生命之道,经典没有改不改,只是阐释生命方式不同而已。如你走的是知识之道,你就不能改它,用大脑单行道,经典绝对不可改。
生命觉醒部分,你可以去讲,你是在写经,真正的写经,把生命体验阐述出来,这个原则是自古以来一切觉者写下大乘经典的依据。
《金刚经》佛与须菩提说,有十几种版本,《阿弥陀经》,佛与舍利弗说,有十二种版本。《心经》是观自在说,不是悉达多太子说;《楞伽经》,大慧菩萨说,不是悉达多太子说。这些大成就者,所说与佛说并无不同,因为他们同一条路子,都是生命的觉醒,所讲的都一样。伟大的行者,伟大的成就,结集的经典,才可贵。
经文是天文学、数学、因缘学、与华严学综合起来的一个伟大成就,这样说并不减省华严的光彩。动,是指内心的震憾。这部分从修行立场去实践它。
取增长生有。
有,就出问题了。
取,执着,是重点,让我们看世间产生绝对的变化。
修行根本在执着与不执着。
我们讲执着不执着,不对味。关键在下面。
有,是与空相对的。对空没有办法认识,把洋葱面看成冰淇淋了。用大脑,空性没有办法讲出来。
外面的境界是内心所展现,这叫有;外面的境界从你的执着来。这地方讲执着,与你传统讲执着,定义完全不一样。四十年前,心里没有车;四十年后,大家心里都是车。
内心执着的部分,与知识上解释执着的部分,完全不同,不对味。如把无生忍的忍,在古代是智慧,无生法的智慧,翻译成忍耐,不对味。
取,是心意,玄奘译为取,玄奘以前的通通翻执着。现在人讲执着,不讲取。
我们对执着不对味,你用取的话,就对味了。用“执着”有他的道理。
取,心去要那个东西,这地方有动词的意思。
执着,一般当名词。名、动差很多,味道不一样。名词不能改为动词,意义就不一样。
因为我们会执取,所以你在外面才有那个境界。当你在说我内心没有汽车,为什么满街是汽车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产生取了,取了外面的汽车;内心如果没汽车,外面根本看不到汽车。
取,动词,在外面找的时候,那个时候内心的境界就现前了。可是为什么你要的找不到,因为你内心没有浮现它,你没有取到。用动词来看,不要用名词来看,就是味道。
【从取下手证空】
执着把你的心,由空的象限,转到有的象限去了。这叫不正思维。第二阶段,这个取开始,你才就变成有。不正思维,所以你生有。
●如你的取,还是停在空的阶段,空性现前了,这个时候取增长生空,证入空性。所以,修行正思维很重要,整个的关键点。你在寻找知识,就看不到重点。
取,在因缘法中,非常重要的。说不执着,破执着,味道搞错了,你怎么能放下呢?
十二因缘中,取这个因缘,不能放弃。放弃,你没有办法悟道,关键。
有人说从爱下,有人说从见网下,有人说从五根,六根对六尘境界下手,都可以。最快的,是从取下手,它是一个关键。
想要顿悟的人,从取下手;从无明下手的,通通是渐悟。
有人讲开悟要破无明,所以顿悟就直接破无明。我告诉你,直接没有办法破无明。
因为,直接从取下手(一)思维一正,你不会入有,而会入空,证得空性。
(二)直接从取下手证得空性,第二个秘密——大乘行法的特色就在这里。大乘不讲三法印,叫一实相印,直接从这里证空性。这个空性包括三法印统摄在里面。大乘行法与小乘行法差别在这里。
直参实修,你才感受得到,否则你感受不到,为什么大乘要讲十二因缘?
从修行中来,证得这个成就,不要从背资料上来。这是修行的要领。佛学院教很多名相,保存古代资料没有错。少用大脑记忆,一定要用生命去体验。
你从四个因缘,扩大到六个因缘,假如能够熟悉起来,这六个因缘就可以使你证得辟支佛。你在这当中再配合实践、苦行,触功德一产生,你很快就进入法身大士。它最重要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取。
取的增长,产生有,就是凡夫。
●取的增长,证得空性,马上从这里来。从取下手,直接证空性,这叫顿悟。你一定要绕好几圈,弄得滚瓜烂熟以后,一个不小心,咻,掉进去了,刚刚好。桶底脱落。重点,从取增长证空性。不要从取增长生世间一切幻有,就顿悟了,大乘行法的特色。
你要常常去参,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小乘与中乘差别在哪里?华严一佛乘与大乘之间有什么不同?去参,一样,从见网增长来的。
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
很重要。
诸趣是什么?有一产生以后,它有很多分类,色声香味触法,最主要是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起作用,开始执着于六尘境界。这六尘境界的组合无量无边,那叫诸趣。
听到一个声音,只是一个声尘,可你听到不是一个声音,你听到汽车声,或马达声,就是诸趣。你已把声尘归类到汽车声或马达声或水滴声,已经分类了,已不是单一声尘,是诸趣。很少人体会到。
当你心念一起作用是第三阶段,不是第一阶段。我听到雨声,听到人家脚步声,都叫诸趣。它有声尘,还有你分析的状况也出现了。“我听到你走路的声音”,更糟糕,这一趣更大。
声尘,只是单一的耳根对声尘,但是你还有意根,出现才有雨声,不只这样,雨跟声尘相接的第三种状况又产生了。所以,每一趣,最少有三个东西起作用。所以,它归趣,聚集在一起。
在这一切聚集当中,起五蕴身——受想行识聚集在一起。当五蕴身产生的时候,叫生。五蕴身还没有产生之前,不叫生,叫在。石头在,风雨在,山在。生是指这个生命产生了,有情的叫生,无情的叫作“在”。
修行人要的不是生,也不是在,要的是“存在”。这区别是我跟你定出来,你把它弄清楚,你才搞得清楚到底在干什么
生,是有情生命的诞生。在是无生命的诞生,无情生命的一个相。
存在是指修行人对这个生,生命或这个尘境的存在,这两个存在的一种肯定叫存在。我眼闭这些东西在,我眼睁开这些东西也在,只是眼闭,我不会分别;眼睁开,我会分别。分另在与不在,分别生命的在与不在,只是这个样子。
修行,是感受这些情与无情的存在,重点在这里。因这个存在,你会去看到你心念的作用。这个心能够感受到情与无情的在,那个就叫心。生命到最后,我们叫心,心就是高级定义,它的名字叫生命。当你感受到一切万物皆存在的时候,那你就已经进入普贤菩萨的境界了。关键在这个地方。
〇当你五蕴产生的时候,你就要开始修行了,这个时候很累了。
〇假如五蕴还没有产生,让它证入空性,你就叫做流入萨婆若海。要不然,六识竞起,于诸趣中起五蕴身,你就麻烦了。我们常常都从这里修,你就常常阿弥陀佛了,有够累。
假如你不到这个地方来,从取增长生空的时候,那就过去了。
从取增长会生空,你需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你才能证得空性。
如果没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取只会生有。只有取,怎么修?你要有燃灯佛来点亮你智慧光明灯。所以,修行都祁求赶快找到燃灯佛。没有找到燃灯佛,文殊菩萨不现前,因为灯不点,光明不来,智慧光明不来。
〇你重新开始修的时候,在十二因缘法里,希望能够从取入空性,直接与文殊菩萨相应,这是顿悟法门。
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
我们基因里有一个死亡基因。就是这个色身,因为五蕴和合而生的这个色身,它有一个死亡基因,你的生命会衰老,最后会死亡。
【不死法门】有一种修法,外道,透过数息法,可以调整那个生命基因,使它不会老,要死就不太容易。
修行可以修正这个基因,你不但不会老,衰老基因与死亡基因同时修正过来。这很麻烦,汽车撞稀烂,你色身还不会死。怎么再组合,现在没有公案可以证明。
你愿不愿意用这种神通来弘法?要用这种神通度众生,你应该要先证无漏,就是先证得空性,再来修这个法。证得无漏以后,再修不死之法。
如直接修这个不死法,叫老外道,老不死,会有很多烦恼,每天子孙都要送终。
生老病死,四苦。这地方不讲病,病都有,多少而已,老与病连在一起。
从这地方变成生死轮回来了,这时候就讲后半段的相。前半段理不讲了,它理体有。
修行一定要跳到前面的地方去。
〇你在生老病死上面修,也可以,很终端了。
〇直接从无明破,也可以。问题是你有没有办法?破无明的资粮道要很长。
〇以取来修,是最好的一个方式。证空性,当然就破无明了。
于老死时。生诸热恼。
有人身强体壮,跟他讲死,没有烦恼。20120408
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