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0M】
【智慧的获得】经过第一阶段,智慧开始增长。
A、传统佛教叫基础佛教,佛陀基本修行法。五停心观基础要有,透过其中一个把妄想心停止,才有可能推动四念处等37道品。
B、大乘是应用佛教典籍。开始起变化了。定慧等持。
修定基本上用数息法,跟着你的生命,不用向外借,最方便,会呼吸就可以数息。其它媒介都要借用外力。打坐,双腿折起来坐得久,痛不要管它,不要嫌麻烦。透过实修,知道什么叫智慧,实修会永恒跟随着你的生命。
【智慧的验证】有两样东西,你一定要一直带着,第一,我这样对吗?第二,怎么证明我这样是对的?自己求证,最好不问。告诉你“对”,都要严格验证。当你带着这样的心境,绝对不会争辨。
当你具备这两个条件,生生世世见佛闻法悟无生,七地圆满,进入八地不动地。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六地正式行法。
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
前提。大乘佛法与原始佛法不同的地方。
一派人,欣厌观,原始佛教不评,如是大乘佛教,错了。讲佛法不要讲死了。执着极乐,极乐也娑婆。不管执着哪一方,净土绝不成立。只要执着就在娑婆,心态不对,与极乐无缘。
厌离,不是讨厌世间,是不执着娑婆,世间生灭无常从何而来。观世间生灭,不是抛弃世间,也不是执着世间,而且以大慈悲为首,对一切世间充满了慈悲。大慈悲作为我成就的增上缘,忽略了大慈悲,已丧失大乘行者的基本条件,你去先学基础佛教。
【慈悲与大慈悲】大慈悲,加个大,与原始慈悲定义不同。船上风浪,头痛呕吐,医生一个一个给药弄好,这叫慈悲。只要直接的,叫慈悲,有先后次第关系。
大慈悲,是想办法把船稳定平静,不摇,没有头痛,也没有呕吐。他用一个方法,你可能说是间接的,但它是根本的,用制度来挽救这个世间,让所有众生发起菩提心。菩萨设制度,让你在人生旅途中去觉醒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只要你觉醒就好,这是他的胸怀。
两者方法完全不同。大菩萨基本上你看不到,你不知道他在哪里。菩萨现大慈悲相,表示以制度广度众生,这是大悲为首。
一般行者直接救众生,你感激不尽。没饭吃,给你饭吃,世间善法。
再苦的时代,都有快乐的人。再富足时代,都有人愁眉苦脸,自杀,因转不过去。富裕、贫穷并不重要,成功、失败并不重要,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非常重要。死了时,此生足矣,没有白来,你能吗?活得有价值与意义,随手都可以放下。白混,所以怕死。
无常还是在做,让无常中的众生能觉醒,这就是菩萨。
活得有价值与有意义,不是语言,你要去感受那个,每一个人定义不同。你要怎样才对?自己要下定义,来自于对生命的信心。成为一套系统,是你自己寻求解脱的模式,每一个都可以做到。观世间无常,是以大悲为前提,不是厌离,说众生活该,如是因如是果。
观世间无常,是佛陀基本教化,大乘并不否认。但大乘观世间无常,要以大悲为前提。这是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差别。六地菩萨修行,更以这个为基础。
不以大悲为首,观世间生灭无常,会变成知识。观世间无常,是以前面的智能为基础。
【生命改造工程图】横的那条线,把它当工程面就直接从这里下手,以这个部分作为第二阶段的修行。作为置心一处以后的动力很强,很快就会冲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你内心的动能不够的话,只是一种知识,不是你的工程面。动力够,材料就是你的工程面,观无常时,无常是单一尘境,在停心以后,会出现,单一尘境来的时候,看到识是怎么形成概念的,证初果。单一尘境是怎么构成识的,证二果。守住受不动,证三果。色来停住,四果相。
进去不难,难在你的第一阶段。生命改造工程图。
一有支相继门。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着我。
单一概念,是法尘。单一尘境,指六尘,你是看不到的,摩托车声是意识形态。
我执,在第二块生灭念里,无明作用,你去受,捕捉住。受,因无明欲望所起去捕捉它。
你的“我执”已变成意识形态,在第四块变异念。
一定要从基础来。你不禅修,也要修密法,也要参加净土念佛。三缘念,构成你的语思模式,行为模式才能建立,解脱的模式。一定要有实力。永嘉一宿觉。
真修行,没有自尊,没有面子(面具),破除我执。
世间受,世间生。无明是虚幻的,无明引发你的欲望,引发你的惯性,惯性捕捉,所以你不自觉。当你觉得这惯性要起时,马上放下,不捕捉,那个受就消失,色在那里,因为你看到了。你就四果向了。你再把色踢回去,进入生那边,,本体念本体心,本体相敬如宾 。当他跑出来就变成相。相是第一念。
修行回到生灭念来。这是第一阶段要进行的。大乘基础。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