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0:58】
涅槃地庄严。于一处成道。周遍十方。悉无余故。
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
菩萨成就如是庄严。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
涅槃地庄严。于一处成道。周遍十方。悉无余故。
这个难于体会。用脑瓜想象不到。
生命一体。身体一体性,一地方痛,全身都有感觉到。
成佛,觉知遍一切处。
古代大脑定义,不一定在脑里。心在心中。
身内真如还遍外,身色成就,是尽虚空遍法界。
佛法讲整个虚空宇宙与我们是一体的。不懂的部分,参!不要推理,不要求证。
象限转移。
一个公式,二十世纪初期,爱因斯坦说,E=MC2,质能不变定律。
用象限转移方法来讲,从地球到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是相等的。时间、距离与象限转移的那个因素算进去,它就是一个常数。
用飞的方法,找直线距离,一定不等。
二十世纪人类,追求的是速度的科学。在二十一世纪以后,人类追求的不是速度,是一种时空转换的一种科学。你要能够去驱策它,转换过去。时空的距离相乘以后,永远等于一种常数,就是象限转移的常数。
从这里,你就知道,人类与宇宙虚空,是一体的。
科学家发明的机器,把物理现象作转移。做修行,比他更简单,人人都做得到,你也可以做时空的转移,所以才能周遍十方。悉无余,这是指成道以后。
修行在要那一个晶片,它需要一部引擎,是驱动这部机器,然后发生一种转换作用,时空象限的转换作用。人类修行叫成道,你会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一转就过去了。
各个佛的国土,他是怎么到达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用现代科技到不了,也根本找不到。用时空象限转移的方法,可以开辟出另外一套新的领域。你在成就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体,你都可以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一个人成道的时候,假如说哪里叫净土,其他地方不是净土,这个人没有成道。他在这里成道,这里是净土,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国土,通通是净土。这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我现在成佛,不是现在成佛,尽过去际,尽未来际,尽无边际,通通成佛。我要了解这一点。你不要太小心眼,要把心量放大一点。领东边执事,西边的事也帮忙做一做。
你心量不打开,不可能成就。
为什么学佛过程当中,四无量心那么重要?心量要能打开。
所以的经典讲到佛陀的菩提树,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宝叶扶疏,为什么?他要伸展出去。他不伸展出去,没有用。
现在从我们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得到,你跟人相处的时候,假如一直是要保护自己,你不要修行。有什么好保护的?假如一直要保护,你从小到大成长过程当中,你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你怕人家再伤害你,所以要保护自己,这个时候你要做心理治疗。
现在我们是心灵工程师,各位发愿在这里啊。以一个心灵工程师来讲,自己不能治疗自己,你要怎么去治疗别人?以一个心灵工程师来讲,自己所有过去的一切这些扭曲的、压抑的人性,都应该把它转变过来。
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生命,健全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很完美的人性,整体的生命观。这些都是基础,最少要80分以上。不健全,要好好地重新治疗。
不要怕忙,它在煅练我们,在考验我们,是给我们成长的资粮。要去面对它,承担它,去完成它,当这社会需要,我们要一直忙。忙到两种情况,一人家不要你了;二回家报到了。
跟众生相处,众生给我们的问题越难,那是煅炼我们智慧的时候。因为我没有智慧,所以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当你带着这种心性的时候,成长会很快,你会一再地超越,一再地成长,你不用担心。
你一接到事情,一接到状况,就开始逃避,是内心里有缺憾。当然,个性中有关,有的内向,有的外向,他有他的处理方式。但是应该要处理圆满。积极态度;人家在做,协助。
处世态度。要想修行,承担、尽责,是基本,绝对不能逃避。
认真工作,是最好的忏悔。
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
随处、随时、随人、随时空而不同,来转法轮。
你讲好好的,另外一个就插进来了,就讲它的真实义,这很麻烦。
真理真谛,谁都知道,问题是那个知道,只是个语言相。这语言相里面指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水,要水,要赶快把水那个东西拿来。
同样的,现在这个人在这个时空当中,他所要的那个东西,给他就好。他要的是真谛没错,可是他要的不是理上的真谛。现在那真谛的理体,能不能显相在这里发挥作用,这才是关键。就在这个时空之下,这个人要的是那个东西,你能够给他,就圆满了。语言中那一个理体,不必要讲了。我们自己内清清楚楚,就好了。你把那一个清清楚楚的实际理地,要现相,起作用,饶益众生,就达到目的了,这叫巧说庄严。
不懂的人,有一种状况,只说他爱说的,滔滔不绝在讲他的,讲得很高兴,讲完了,偃旗息鼓,对众生有用吗?众生不能获得利益。那是满足了你内证的实际理地的那个部分,只是这样而已。一再地做这种鞠躬尽瘁表达,了不起,是阿罗汉而已。
自己内证的部分,怎么拿出来,随着各种不同的因缘,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叫摩诃衍,大乘,这样做的人就叫做菩萨。菩萨在这里。
光是讲那理论,真谛是什么,第一义谛是什么,只是炫耀你的成就而已。那个成就,要转化为众生的利益。众生在哪里?随缘,随处,随时,随其根器,在谈当中,你看得到吗?
。。。。。。
走出来的成就,不一样。
你要以他的庄严为庄严,不是以我们的庄严为庄严。人家怎么样,你就顺着他。如一见面,合掌。他一见面抱一抱,抱一抱,又怎么样。抱了以后,放下。你讨论犯戒,不对了。
随着那个时空关系,随着那个根器,过了,就没有了。香象过河。
学佛的时候,你要知道那种灵巧。身行,语业,都一样,这叫巧说庄严。
菩萨成就如是庄严。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
结论。菩萨给予众生的利益,到最后这个地方。
前面讲身、语、心、佛刹庄严,四个,自庄严,是自成就部分。
到后来这个部分,光明庄严以后,神通庄严,正教庄严,涅盘地庄严,巧说庄严,六个,是他庄严,饶益众生的部分。
在明法品,偏向于利益众生,自庄严少。经文没讲,表现出来了,模式里是有讲,这叫秘密。讲出来的叫显。秘密隐显俱成门,隐显同时。
佛法中在讲的部分,自受用,他受用,都是四六比。有些地方自受用比较多,他受用比较少,是看那个环境、那个状况,情况不同。
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
于念念中,念念之间。
念念,是念头生的状况,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发挥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同时都存在的,整体都在运作,所以没有空过。三业都到,六根都用进去了。
我们运用大脑的时候,念念之中只有一条线连下来,因为大脑是单一取向。
生命是同时存在。看,闻,嗅,触。六根本来就是同时在发挥作用,你是一络。可是因为你的训练不同,通常是眼根起作用;睡觉了,眼根关闭,就耳根起作用。
凡夫用一根,其他五根不能用,这是用一根压六根。读书人意根比较旺。
成就者是都摄六根,一根起作用,六根都通达。这不一样。
用意根来念佛,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门。
悉以回向一切智门。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整体性地发挥作用。这样的成就通通用以回向一切智门。
智门,就是智慧门。
一切智慧门,就不那么简单了。
常有同修讲,我什么时候可以开智慧,不要这样想。不是开这个门(师指着大脑)。
智慧门一开,你是样样通达的。
现在我们重点是,在你的生活范围之内,你的工作岗位上,你怎么把它做好,做好可以扩大。第一个要解,你现在在做什么你知道吗?譬如说我是个家庭主妇,我就负责把家里整理好,第一个阶段你就摸索,家里的事怎么做好。在摸索的阶段当中,你第一个会解,会了解。了解以后,你会安住在那里,把所有的事情尽量穷尽,把家里布置得很好。这是你的工作啊。
假如我是一位先生,要把工作做好,家里照顾好。你是家里的总依靠,这两个部分不一样。他要知,要去学很多,就是安住的部分。解了以后,要做好。
去学,解,安住,是十住位。
当你在做这个部分,叫实践。就是十行位部分。
实践以后,要扩大,扩大到智慧门上面,就是十回向位。悉以回向一切智门,身语意业,全部要投入。
你做你的事情,你的工作岗位把它做好以后,你这个事情会扩大出去,会在生活中的任何角度、任何立场,去做更穷尽的圆满。就是回向一切智门。
不要一直以为我要怎么开智慧,我从哪里来。从你现在工作岗位上,去穷尽它,你照样照样会开智慧。
你问怎么开智慧?所有的师父都会告诉你“嗡,阿惹那扎巴底”。把你的事情做好,加持这个咒语,那可以。你在做你的事情的时候,要全心全力地投入,把它圆满,从安住,到实践;从实践,到扩大,你的智慧自然就会展开。这个时候,一法通,法法都通。
圆明于2013、1、23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