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参01
尔时有一菩萨。名正性无异行。从于东方虚空中。来至此世界轮围山顶。以足按地。时此世界六种震动。变成无数杂宝庄严。复于其身。放大光明。映蔽一切。释梵护世天龙八部。日月星电。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及余一切苦恼众生。罪垢销除身心清净。又于一切诸佛刹土。普兴一切诸供养云。普雨一切华香璎珞衣服幢盖。如是所有诸庄严具。供养于佛。复以神力。随诸众生心之所乐。普于一切诸宫殿中。而现其身。令其见者皆悉欢喜。然后来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所。
时观自在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正性无异行菩萨。来此大会道场中不。善财答言。唯然已见。告言善男子。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尔时善财童子。于观自在菩萨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门。以甚深心。随顺观察。心无疲厌。一心顶礼观自在菩萨足。绕无数匝。敬承其教。辞退而行。
“尔时,善财童子”往詣正性無異行菩薩所,頂禮其足,合掌而立。
身口意三业恭敬。
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你是一个觉悟,在趋向觉悟的本质,你是一个智慧者。
读经态度,不用太过于执著,不是篡改。
这段经文很简炼。前面几参,都有前行,“随顺观察,一心观察,如何如何”。这里没有了,“周遍寻觅”,这里也没有。正性无异形菩萨从东北来。
它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状况。
27参是中位数,中间点圆心,53是奇数,前26,后26。告诉我们经典的思维模式,前面部分与后面部分代表的意义不一样。
华藏世界二十幢,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东方留璃光世界为什么都设在13幢?经典文字出现与安排有很深的意义。下面十层主要是从事自利的工作,就是上求佛道的工作。上面十层偏向于利他,就是下化众生工作。十三层,就是说他悲心比较重,有化他的理想,教化接引众生比较偏重。第十层以下几乎就不利益众生。假如到第二十层,就要事事无碍法界,等于纯粹利益众生时,也在采取所谓的这个自利的工作,一面利他,一面自利,这修行就高明了。在第十三层自利利他都行。不过,偏重于利他,是这样一种状况。所以在十三层比较倾向于理事无碍,而不是事事无碍。
你先了解华严宗思想这种思维模式状况。不是为什么设在第十三层,这是法界的真理使然。我们这时代众生来看,对于自修的人,不食人间烟火。你很崇敬,是因为在十三层,你也接近那自修的人。这些人虽然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出来教化众生,但是你与他相距还不太远,很崇敬他。对于那些大悲菩萨,象证严法师这一类菩萨,你又很容易完全投入下去支持他,为什么,因为在十三层,你的悲心比较重,你的悲心跟这种人容易相应。所以,这世间只要打着慈悲救济这种口号出来,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假如你实说我要自己求得解脱,其他事情不管,人家会恭敬你,不过会常常有人会数落你,只为自己,怎不为众生想?这个就是我们的悲心比较重。
这个不是人设定的,这是宇宙当中使然的当然的情况。如楼层越高,视野景观就好,房价就高。这只是自然的,本来如此的。我们会以为是人定的,不是。华严经的思想就在这个地方,把他体验出来,把他兑现出来。这个语言文字的指导方式与我们的语言文字不大一样。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符号对于事物的标的他一定要定义,如这是花,开花会接种子。佛法不这样定义,告诉你花有主花神,有哪种主花神,得什么解脱门。如世主妙严品。还有苦集灭道,苦又名什么又名什么。。。没有定义。一定义就变成符号,那是世间知识。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两套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佛这一点很重要。佛法要你直接去了解桔子这个东西,而不是桔子的符号,只是让你感受到那个气氛、状况,什么定义可以不要管。让你了解到什么状况,记得喔,这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个六尘境界直接流入萨婆若海,这个时候你的生命本能就能够接纳它。如你变成用“桔子”两个符号接纳它,你就变成六识接触六尘,不是用六根,是用六识,马上传入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传给第七意识,第七意识进入第八意识再回转回来的时候,你就变成六七八识在起作用,这个时候六识跟六尘境界交往,这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你要见如来不能以音声,不能以形相,否则“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什么行邪道?因为你起到六七八意识去了,大脑在起作用,这叫邪道。你用根性来接触,直接流入萨婆若海,进入生命的全方位里面,你本身就是跟诸佛如来同一鼻孔出气,这是不可思议境界,大脑不可猜测。所以,语言文字本身就已经给你标示得很清楚了。一佛乘是这种状况,直接到达果地的目标。你一定一次就给他熟透。
你现在不知道,你完全是用一般的教育与知识的累积的方法来学佛,所以佛法的经文在讲什么,你一概不知,损失太大了,进入佛门,真入宝山空手归。学佛重点在哪里?不用识性用根性,舍识用根,你都知道。可是一看经典,一头雾水。你把这观念厘清以后,它很清楚,告诉我们佛法在讲些什么。如你一直用大脑识性、知识累积来读佛经,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无有是处。
28参02
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这是观自在菩萨教他的。
菩薩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普門不動速疾行。」
善財白言:「聖者!於何佛所得此解脫?所從來剎去此幾何?發來久如?」
於何佛所得此解脫?你在什么地方觉悟到这个解脱门?
所從來剎是在什么环境之下而获得的?如说顺境,或逆境。
去此幾何?距离现在的时间多久呢?有什么作用呢?有什么效果?如从文字上了解很单调,没有意义。你要懂得真实的意义才对,找究竟了义的来说明。
这叫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菩薩告言:「善男子!如此境界甚深難解,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沙門、婆羅門等所不能了。换句话说,世间这么多人都用同一种大脑思考方式,你就不能了解了。这一套思维模式分两个部分。第一个,人天善法,就是世间天、人、阿修罗;第二个,沙门、婆罗门,是出离法,但它是下劣法,出离的下劣法,也不能了解。这是从分析上来看。
从实质上,华严的划分,一佛乘,它不是这样讲,他说,你所有的思考方式通通不能了解生命的存在,因为你只要用到思考,就用大脑,大脑不能了解生命。大脑的思想运作是走入六七八识里面,不能够体会到萨婆若海里面是什么,因为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捕捉,送入第八识,是储藏,以后,第七识再把它捕捉出来送到第六意识,然后说这是什么,答案出来,这个循环也不过是千万分之一秒,在这样的情况,是虚幻的、不实的、是假的,它是六七八识巡回的幻境。大脑是用在巡回的幻境里面。生命不在巡回的幻境里面,它不要去捕捉那知识的符号,它直接进入生命的存在。所以经典的语言文字才用那种方法跟你表达,它直接就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换句话说,用六根去接触六尘境界,直接流入萨婆若海。这个部分壁垒很分明,用大脑六七八识,没有办法体会萨婆若海的存在是什么状况。
一个推销者要有肯定,信心坚定。
唯諸菩薩最勝精進,具菩薩行,無退、無怯,已能親近諸善知識,善友所攝,諸佛所念,增長善根,志樂清淨;得菩薩根、有智慧眼,能聞、能持、能解、能入。」
这样的菩萨不用大脑思考的,才能了解。小乘的不能了解,必须具有大心量的菩萨,真精进。大脑使用的模式除开,剩下来的是生命的模式,就是最胜精进了。
凡夫生活在意识现象界上面,一发生问题,事情就来了,怪到“发心错误”,不是发心错误,那个暗示很重要,普遍存在的。邪见邪见,每一个都给你暗示。催眠术。这种潜意识的暗示修行法,对我没有意义,有正的,也有负的。产生正的,你会觉得很殊胜;产生负的,你会很痛苦,这两都同样的都不是真的修行,全是错的。
这种潜意识穿透到无意识里才叫修行,但是无意识修行,是通外道法。他们会修到色界无色界天,很快。在无意识界里修行容易成就,但不究竟。在潜意识里也可以修到色界无色界天,但很累。
真正大乘,用无意识修行,真的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
但是你超越无意识界,而进入意志界,不是意识,意志,或叫行愿界,愿当然有深有浅。最大最完整的愿就是普贤行愿,进入普贤行愿修行,要穿透生命直达佛陀本怀,不过一念之间而已!你能不能肯定,一佛乘就是这样子。因为行愿界修行,不比无意识界。
无意识界,它是设定目标,那个目标是属于另外一种启示作用(用启示是与暗示作区别的)。行愿里面它是发愿的,它既不启示,也不暗示,它直接是你命定目标,自己去命定目标,这个时候,用中古真理二手货没有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是别人的。行愿界里面,不采用别人的东西,别人的可以当一个助缘,自己要能够建立起来,它是自己的愿力决定。它只有一条路,那条路保证你多灾多难。所有诸佛菩萨在过去生都是灾难不断的,为服务众生,被众生欺负,坚持他的正法,这才叫行愿。坚持跨过去,这里面的任何痛苦、挫折、煎熬在所不惜,秉持着正法的那种大独,勇往地向前迈进,绝不退缩。这才是菩萨的可爱,一定硬碰硬。所以说,要成佛作祖,先作众生牛马。要想成就广大的菩萨事业,先得承受一切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