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22.婆尸罗船师 >> 浏览文章

四十华严53参之22 施罗船师第01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4:39:42本站原创 【字体:

四十華嚴53參之22 施罗船师第01集(圓明筆記)

 

011---7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向楼阁城。随顺思惟,观察道路。

所谓观道高卑。观道夷险。观道净秽。观道安危。观道曲直。

渐次而行。作如是念。我当亲近彼善知识。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波罗蜜。增胜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碍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摄取一切众生智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不堕险恶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邪业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恶刺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恶见道因。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

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识力。得一切智道故。善知识者。难见难遇。于善知识。如是思惟。勤求作意。渐次前行。

分两部分。

宏观面。第一段。观察。道,①世间道;②菩提道。

自己研判,要有智慧,寻求一个善知识作指导。善知识开导出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别。世间随顺,佛法必须坚持。你遮蔽了,把世间善法当佛法,很麻烦。如脚底最后冷,鬼道,只讲到天道,头顶最后冷,往生西方,胡说八道。说他,不慈悲;不说他,愚痴。

教你布施救济,都是世间善法。捡垃圾罐,化小爱为大爱。分不清世间法与佛法差别。

这里演变出另外一个系统很可怕,传播错误讯息,说广钦老和尚会分身,晚上不点灯,走到树稍上。某某法师打坐时会放光。

佛教低俗化时,就是灾难起时。

依止善知识,一定要分辩清楚。人①天生要活下去;②要活得更好;③生活是要免于逼迫,免于无奈,免于痛苦。得到大自在,大解脱。

意识形态框住。宗教信仰是绝大部分信众恐惧的来源,好多人怕因果,这业障,那业障,什么事都不敢做,怕犯戒。接受教育时产生了偏差了。

你懂因果,而不是恐惧它。修学佛法要免除这些恐惧。

一个善知识条件①是指导你怎样追求更好的生活;②免除恐惧;③能够获得大自在。

你得善知识指导之前,你要观察到这一点。

思维观察道路。法的选择这里有五个阶段。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平坦的还是危险的?修的法是清净的还是污浊的?修行是绕一大圈的,还是直接成就的?道法是高层次,还是低层次的?通外道的情况多不多?修行过程中障碍多不多?道法选择五条衡量标准,选择善知识。

宗教野心家。欺骗。

发大慈悲心,多学柔软语,接引众生。

发愿讲经的,更应从这个地方去发展,用自己的语言、思维模式把它表达出来。

▲处世两种态度。

①归纳法。这件事应怎么做才好?他会观察大家意见,接纳,综合来做,很舒服自在,处理事情没有压力,也不会紧张。

华严有无量法门,看哪一个适合我,这是第一种,综合起来,看清楚我要哪一个。

②强迫推销法。能干。事情怎么做,一看就有腹案。人家说怎么做,他说不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种人个人色彩极浓厚。自我主观强烈。这种人得不到支援,他会很痛苦。

修行找不到法门,属于第二种人,因他设定虚幻的目标,先构想一个,然后去找,定为法门。一定要符合你的标准。符合心中想象的法门永远找不到。占97%

 

第二段,两个重点。

诵经不打妄想,可以坐到上面来了。

▲诵经,提金刚锁。金刚锁没有用完之前,表示你还没有正念。只要提起正念,在这地方将给我什么启示,然后全程下去观察经文行程,摄心下来就是一心正念。随着经文下去,启示不同,这叫随顺思维。很活泼。只要提起觉照,随顺境界,是非常美丽的。

每一参都有随顺思维,内容都不同。

你要提起你的正念,疑情是自己生起来的,提自己的疑情。与年龄无关,与学佛时间长短也无关,一定要下功夫。疑情,锁定一个目标,很快会找到。

一个修行人完全投入时,没有情面的。来果禅师参话头,撞到人都不知道。

不是投入马上展现出来的,要经过一段时间。到忘我之境,就是心灵到达沸腾阶段,要成熟就快了。

华藏工程,这时代最有效修行法,一定要守得住。不坚持自己的意识形态,从根挖起。里面什么法都有,了不起的心灵工程设计,迈向不可思领域最方便,不要期求具体答案。佛法指导我们的是感受,体验,是不具体的。把自己调到正确原点来。要怎么一向正念?自己的正念是什么?自己要去找。学佛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我不用动机?正念会随着用功一直酝酿、调整,正念由偏移正,趋向成熟。提起疑情,什么叫正念?什么叫明心见性?开始错误的认识,带着疑情,不对的会调整,调整到正确的点会出现,那个就是正念。到正念会指导改造你的生命,乃至导引你出离三界。

你要正念是什么东西,你感受得到吗?

随顺思维也是一样。随顺思维些什么,实际情形要能掌握到,才重要。内心反映出来的,就是你下辈子投生的地方。A、对几何感受得到,下辈子投生大都市,并做相关工作。

B、你对大自然状况感受得到,下辈子生长在富裕的农村,这是真正的因果,内心兑现的。

C、你要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个体是完美的,没有总体。个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了。阿弥陀佛入灭,观世音菩萨成道,是个体架构的,只是完美的个体聚在一起而已。你心里面不能完美怎么与人相应,怎么往生?

佛法境界就是状况,你要进入那个状况,知道是没有用的,要一再地训练感受、经验,才能进入。

第三段,这一段宏观。

渐是而行。有动静。

座右铭。发心印,结缘。“亲近善知识福德因缘有如下十二个殊胜功德。”

亲近善知识殊胜功德是什么,自己要去感受。

向楼阁城,渐次而行,渐次前行。动感很明确。

你有没有具备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三藏】

修多罗藏共同缺点,都是静态的。容易变成知识、资料、教材,去记忆,去分类,去分别,没有办法感受体验经典指导的部分是什么。

会读经的人,会把资料给活化,就成具有动感的,有生命意义的情形,这样会导引我们趋向于某一个目标,这个时候自己会产生那种疑情。

没有办法把经典活泼化,你就变成学者专家了,会一直去钻。所有学者都会分别诸法实相与真如有什么不同,如来藏与佛性有什么不同,他想不到如来藏就是佛性,就是诸法实相、真如,绝对体会不到。了义演变成了义,他都不知道,他们不能成就原因在这里。

读经论、写作与参禅的成就一样不一样?有说从经藏只能解悟,参禅才能证悟,不了真实义。通过经论同样能证悟,写经也是修行。证悟有浅深的不同。参禅是一法,经论写作也是一法,相上不同,就法门究竟义是一样的。那个究竟义是什么?找出来就对了,就是不二门,真实的。

念佛是谁?念阿弥陀佛相上也不同,了脱都是究竟的,实质究竟地方应是一样的,那个是什么?你要去体会它。

当你这样体会,禅净律密相都有不同,结果是一样,你有没有找到它们的共通点?这就对了。你能用心,你一定可以得到。

因修多罗经藏有这缺点,才有后来论藏作补充。

但经论总是经论,尽管戒律就要辅佐了,因为律藏要你去做,补足经论不足,显得很枯涩,因他没有办法发挥生命力的地方,因已被论藏补充过一次了。所以,经藏很活泼,论藏很沉重,律藏框框很严谨。三者成一体,是完整的人生观。

没有三藏约束,绝对不行的,要怎样发挥,要看行门的部分。一个没有行门的人,只有人天福报,原因就在这里。

要想了生死,经论的法,一定要进行。这时,戒对你就是一个很大的促动力,自己去感受。学律的,只有律,以律为主,没有经论,把戒摆在前面。

戒定慧是圆融的,没有前后,不是直线的,从哪个下手哪个是第一,从哪一个都可以下手。

另一个修法,不照修多罗藏,要依止善知识。

 

到彼城已。见彼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大众围绕。说大海法。方便开示佛功德海。即前往诣。顶礼其足。绕无数匝。一心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借世间法开示佛功德海,方便对立性转化为圆融性。

在日常生活这地方引导众生心量展开。只要进入状况,通通是佛法。善知识介绍善知识,也以状况、境界的展开为重要。

身口意三业。序分,祁请。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22 施罗船师第02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