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尔时善财童子。因善知识教。不顾身命。不著财宝。不耽五欲。不恋眷属。不重王位。自在安乐。
唯愿化导一切众生。令其成熟。唯愿庄严诸佛刹土。普遍清净。
唯愿供养一切如来。心无疲厌。唯愿证知诸法实性。分明显现。
唯愿随顺甚深法界普遍无碍。唯愿修集一切菩萨大功德海。终无退转。
唯愿恒于一切劫中。修菩萨行。唯愿普入一切如来众会道场。
唯愿入于一三昧门。普现诸三昧门自在神力。
唯愿于佛一法轮中。普持一切如来法轮。
唯愿于佛一毛孔中见一切佛。心无厌足。
唯愿证得智慧光明。能持一切诸佛法藏。
专求此等诸佛菩萨所有功德。
境界宽广,那么美。一般行者没法感受这个层面。
内心追求最殊胜的生命境界能不能与这相比。自己要发愿,才能知道自己层次的高低。
修学十回向之前提性部分。
第二十一参,十回向位,此初回向位。上贤位。相似觉位,入一法门得一切法门。
权教已没有办法达到,没有办法描述。
十地位,随分觉。等觉,等于妙觉位,圆觉位。
“五不”,自在安乐,具备的几个条件。
不合逻辑,已参学,如何恋眷属,重王位?从文字相上没有办法体会,意义不在这里。
谈的是我们心灵境界。牵涉到两部分:
一是思维模式。他先讲前提性的东西;
二是语言模式。表达的方法不一样。
心灵境界指的是什么?他用“五不”,形容内心自在安乐,形容的是什么?这点很重要。一般来自于意识形态里,传统思维模式中,塑造价值取向与判断,各国不一样。基本构思,所有人类发展的特点在哪个地方?与动物相似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你能不能分辨出来?
一个表达方式,试着去训练。动物与我们一样有感情,养狗猫,你回来,它有亲切感,它的表达方式你能接受就喜欢它,不能接受就不喜欢它。人与人也一样,也是表达方式。情感的表达能力,就是根性。
1、表达能力,人类会笑、会哭与动物不同,动物表达有个极限就卡住了,没有办法突破。人类生命能量消耗非常快,宁要让他哭,不要让他郁卒,发泄完就好。
2、人类的生命中有一种情感把门,这种能力可以发挥到极致,是所谓的天性,一种算术的能力是动物所没有的,它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灾难的根源,因你会算术,你会累积,会计算,会预期,这是无明本。知见立即无明本,累积知识起来,发现对于人类感情基本能力淡忘了。你偏向于知识累积,记忆,传递,你一直发展这部分,会一直运用头脑,面对人与人的关系,会逐渐地木讷。一个人痛苦时,你会想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会去分别,如乞丐是真的假的,不是同情心,生命感情无法流露出来,这叫识性发达,把根性压抑。头脑发达(识性)造成生命本身的能力委缩了。
好呆的小孩,比较幸福,不必用大脑,自然走到那里,就调直了。
聪明人会碰壁,计算不到福报够不够,想要发展突破,对生命本身是很大的伤害,你不知道,往往会有三分福报,做五分事业,你没有办法三分福报做二分、二分半事业。
舍识用根。什么叫识,什么叫根性?怎么舍用?了解识性、根性,才知道识性怎么放下,根性怎么培养出来。识性追求的是什么?经文是不是这些。身,财,欲,眷,位,他之所以不要这些,自在安乐啊,他活在生命感情里面,在存在的本能里,安住在内在的世界里,自在安乐。了解这个背景,经文你就通达了。
●你内在世界没有建立起来,要你放弃外在的世界是不可能的,没得依靠,你会抓狂。
内在世界建立起来,外在世界自然远离,自在安乐了,抓良,舒适安乐的境界自然现前。
修行一定要把这个地方弄清楚,怎么修你就知道了,识性放不放是你的事了。如金刚索,怎样把烦恼放下,找到着力点。基本前提建立起来,上菩提大道就没有问题了,这是解读华严经的技巧。经文不要轻易看过,不是理论。经文这样表达,十世古今,十方三世都可以用。经留下来是给后代的自己诠释,从文字上解释绝对弄错。诠释方法有很多种。
不受传统意识形态(识性,推理,计划)拘束。在这地方体会,不毁坏福德善根,才殊胜。常态心态,进入佛门,追求真理。
(一)舍识用根以后,就是十回向位。相似觉。用识性是自己走错路,用根性,只是回到原点,调到正确的原点。
这些名相,权教没有办法解释。拉推。
这里看起来不象名相,是世界,世界是事相,华严直接用事相表达心境,叫事事无碍法界。让一般人怎么了解这些内在心境,借用外在事相。心境没有证得,不了解。要透过用一个东西让了解心境,一定有个程式在。现代叫替换,运作。古代直接去了解就可以了,心境比较相近,容易入定,容易进入那种状况,有耐心。
(二)读的时候开始算,五个条件。数字有意义。
◆诵华严时,十个手指头不要空着,一二三。。。十二,可以算,华严经都跟十有关。这是技巧,懂得这一点,通华严,很快。讲十个,二十个,一百八个,一定有它特别意义,可以提疑情。保留你开悟的权利,从那里开展出来的就是你的自性,你的法门,讲的会与我不一样。
1、唯愿化导一切众生。令其成熟。第一句,为总说。教化、成熟众生。有情世间。
大乘尤其华严,特别注重教化众生。要从因地与果地看。有的,自己要成就才教化众生,你能不能肯定修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没有成就是不是没有教化众生?这是小乘心。
人的基本条件,一个向善,一个向上。基于这两个条件,你就应该多劝人向善,向上。问题是劝人时,到底是劝世间法,还是劝出世间法?绝大部分,所有世间,宗教都是劝世间法的向善,没有办法谈到出世间法的向上,这很麻烦。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标准世间法。
佛法——怨亲平等。
把出世法诠释出来,不容易。这部分慢慢去体会。先入为主存在,没有办法获得真理。
教化众生,不一定学好以后再教化。今生不了道,来生披毛戴角还。什么叫成就?初果算不算成就?你没有办法标准定在哪里。
化导众生时,自己一定要有疑情,如来的真实义是什么?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一定要有攀登巅峰的雄心壮志。然后要迈向那不可知的领域。大丈夫。
带着经本的动力,化现为实际行动,就是教化众生。向善,向上,有一天你一定会走向真如的康庄大道。
2、唯愿庄严诸佛刹土。普遍清净。
器世间。
3、唯愿供养一切如来。心无疲厌。
智正觉世间。三世间具足。讲三句倒过来讲,三个层面;讲十句超越了,第一句是总说。
4、唯愿证知诸法实性。分明显现。
般若经典叫诸法实相,与诸法实性一样,解释方法不同,意义一样。
5、唯愿随顺甚深法界,普遍无碍。
什么叫法界?文殊菩萨的法界叫般若门,诸法实相。普贤菩萨的法界叫法界门。
分为两个座标去体会。
法界等于虚空界,存在于宇宙界,是横的。法界是纵的、直的,在你的心里,你的心性所及的地方。心念想到哪里,哪里就是法界所在。
人坐这里属于虚空界,你的心可能跑到美国去,可能跑到哪个地方去不知道。心的作用本身,叫众生。你的心可上天堂,下可跟地狱挂钩。
有哪些法离开法界?横的很难说,看得到的才算,现在科学证实中子,原子核。看不到的事情,性情、心念是虚空界没有办法掌握的,统统叫法界。人、动物是虚空界所能求证的,鬼,神,地狱虚空界不能求证,在法界中。
〇你如了解这一点,就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在法界,不在虚空界。我说的极乐世界与你说的极乐世界不同,你说的极乐世界在虚空界里面,我的极乐世界是在法界里面。虽然虚空界在法界里,但虚空界没有办法包括法界。法界可以包含虚空界。所以,极乐世界、净琉璃光世界、华藏世界、娑婆世界都在法界里面,但你对虚空界里只能找到娑婆,不能找到极乐。
〇无有一法离开你的心念,无有一法在此法界外,都在法界内。这法界很深,甚深。
6、唯愿修集一切菩萨大功德海。终无退转。
7、唯愿恒于一切劫中。修菩萨行。
单句,初学者喜欢这两偈。修菩萨功德海,学佛就是要成佛。华严教法与权教不同。一乘不共别圆。不去追究,根本没有成佛与不成佛的问题。
8、唯愿普入一切如来众会道场。
如来是自性,只有一个,自性众会道场无所不在。每一个人自性是同一个,叫毗卢性海;每一个都不一样。泡沫不同,回归大海,海洋是同一个。你心念一动,我马上知道,为什么,同一个自性啊,同一个,你不能隐瞒;同一个大海,心性是相通的。
海洋是同一个,体会这一点,福报就不可思议。
9、唯愿入于一三昧门。普现诸三昧门自在神力。
复句。一即一切。
10、唯愿于佛一法轮中。普持一切如来法轮。
总持门。一法的精髓抓不住,没有用。
西藏加大的法,如大手印,大圆满,都很简单。
11、唯愿于佛一毛孔中见一切佛。心无厌足。
一即一切。最小空间单位进最大的空间单位,一切空间,一毛孔能见一切境界。
12、唯愿证得智慧光明。能持一切诸佛法藏。
复句。一入一切故,一行一切行,一持一切持,一得一切得,这是华严经特色。
上这四句是华严经的精华,作座右铭。
●穿透如来心性的部分,才有办法得智慧光明。自己要能看得透,看透什么?打破意识形态,体会生命本质,要去穿透它,不要在框框里,感受,超越。
完全融入生命领域里,去感受生命的存在是什么?
专求此等诸佛菩萨所有功德。结论。
十二句,只是代表。
学得这个方法,自己可以去超越,探求生命的奥秘,证得生命的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