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19.不动优婆夷 >> 浏览文章

四十华严53参之19 不動優婆夷 第02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4:23:41本站原创 【字体:

四十華嚴53參之19 不動優婆夷 第02集(圓明筆記)

 

021----790M

尔时善财童子。从彼三昧智光明起。渐次游行。至安住城。周遍求问。不动优婆夷。今在何所。遇彼人众。咸示之言。善男子不动优婆夷。身是童女。侍觐父母。在自宅中。与其亲属及无量人。周匝围绕,演说妙法。善财闻已。其心欢喜。生寂静心。生爱敬心。如见父母。念我于今所愿圆满。即诣不动优婆夷所。到彼宅门。住立观察。入其宅内。见彼堂宇。微妙清净,众宝庄严。金色光明,普皆照耀。如是光明触善财身。善财即时。获得五百妙三昧门。所谓入一切安乐自在幢三昧门。了一切寂静相三昧门。远离一切世间三昧门。普眼舍得三昧门。如来藏三昧门。得如是等五百三昧门。以得如是三昧门故。身心柔软。如七日胎。微妙轻安世无过者。又闻妙香。非诸天龙乾闼婆等人与非人之所能有。即前往诣。恭敬合掌。一心观察。

●观察力。觉悟几条件:(一)高度警觉性。(二)敏锐观察力。(三)醒悟的能力。忏悔心,真忏悔,一定能醒悟,忏悔来自于醒悟,发觉错了,就是醒过来的时候,忏悔是仪式。人与你谈,一再表达自己意见,我执甚强,维护自己,认为自己有道理,没错,不可能反省忏悔。我放不下,就找理由,为自己辩护。真忏悔的人,一定放下我,我错了,我要改。

(四)每醒悟一次,就如花开,就如灯亮一样,自受用部分。花开连续不断,花串成花曼;灯开连续不断时,灯就象因陀罗网,诸光照耀,这时你的生命品质已完全超越了,你的生活你的生命人生已不是过去的状况。自己完全觉醒,又能帮助他人,帮他人醒悟过来,到这时,才是真正的觉悟。

前面经文没有什么时候入定。这里讲出定。你有没有入定?你知道你如何入定的吗?他一心正念思维善知识教,一心就表示入定。

训练一个重要的功夫。定性,定力。想办法深入,才能有定力。当沉思事情,时间过得特别快。当才想一会,就过了两个小时,表示定力很高了。你可以进入不可思议的范围,“怎么用心的”不知道,没有办法想起怎么用心的,他是真正活在当下。思考第一个字时,没有第二个字,思考第二个字时,没有第三个字。真正会用的心的人,活在当下。如打球,拿球拍时,不管球怎么样;打球时,只注意拍与球接触,球打到哪不管。把一切力量的当下,就是使劲一切力量,活在当下。在这个地方感受。一个小孩子读书时,什么都不管,这就是定力。

生寂静心。生爱敬心。

寂静,静态现象,从自己内心深处、本性中发展出来的,打从心底发出赞叹、相应,叫寂静。爱敬,动态,有趋向,有急于告诉别人的意念。对依止的法门、善知识,勇于与别人介绍。生命能量的表现。如成功保险推销员。成功人具备成功的特质,失败也具备失败的特质。

到彼宅门。住立观察。在相上,外围观察房子。表示没到时,了解一下这个善知识,直接受她教化的人他们的反应如何。

入其宅内。直接与她对谈,请法。

微妙清净,人众单纯,都在道上,修法没有是非竞争

众宝庄严。金色光明,普皆照耀。

修法展现出来。庄严,是作用。内心的境界所留露出来,看到外面境界表现是这样地殊胜,外面境界是内心的显现。

●在法界中,一切平等,没有不好。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境。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认为杀人也是吗?起念时已有分别心了,是不对的。都是状况的存在而已,平等平等,没有区别的。啄木鸟喜欢的树会生白蚁,你的判断是你的立场,鸟类有鸟的立场在真理立场如何去分辨,众生是平等的。心量展开。一点一滴要能感受到,福报甚大,可以从这里获得很多。

你的行为在人类定义可能是不对的,在法界中它也是一法,问题是你要有觉知的能力,就对了;不具有觉知的能力,就错了。缺乏觉知,就是没有智慧,修了很多福报,可能当金鱼。只有智慧,没有福报,可能是饿死的博士,阿罗汉。没有福报,你享受不到。佛门中福田是好修,必须觉知。有智慧去感受它所展现的部分,去觉知它。你能觉知,就知道什么叫觉受,具有觉知的感受你就知道是什么东西。

●显宗修法,你要知道他是怎样展现出来的,很好修;你再转过来,把这境界收摄为自己的心境里面,就是一超直入了。从果地向因地,从因地向果地,修法转变方式,都不同的。

光明触善财身。不动优婆夷的影响力影响到善财童子。影响的状况即下面所说的。

五百三昧门。五,圆满,善财本身具备的条件。经过刺激、激励,显现出妙三昧门。

五百,表示该来的都来了,应证得的统统证到了,印度人语言表达方式。不是你的你得不到,什么因,得什么果。没有那个因,不要贪那个果。

●智慧门,也一样,要多培养一些小法师,初发心菩萨讲经,栽培他,你更要比他发心,早到,他会很认真准备资料。护持,鼓掌,鼓励。他的福报有你的一半,他的成就是你培养起来的,他开无限公司,你是董事长。你这样护持,智慧门一定成就;想遇到善知识,一定能遇得到。这是修智慧最好时候,不一定朝热闹的地方,清净,无为。

这几个三昧,名字一听不得了的殊胜。

●三昧,正受,正定。要建立能、所的对立。如要破我,要有我执的存在,所立起来,然后有觉知的能力,我的自我在起作用了,才能破它。发脾气是所,要消灭它是能,可是你没有能力。能没有建立,所不知道,什么门都没有,只有关门。能有了,所立起来,才能对立起来。这个对立到达绵绵密密时,达忘我之境。我要破它,常被它破了,能所你我分不清,叫三昧门。当达到目的,确能降伏了,境界来了,把它压下去了,这时叫三昧门成就。

这是真正成就的前方便,还没有成就,成就的前方便,所以叫定。

再来,进解脱门,把对立转变成圆融,没有起来,也没有压下去。这时会发现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盘,这时叫入解脱门。

当你这过程在做转换的时候,就是解脱门逐渐要成熟的状况,你会发现一种状况,法,你忘了。能所双泯,是成就三昧门。把所修的法,都忘了,叫成就解脱门。

世间法,很多是这种状况。入三昧门的人,很有定力。有些人天生很有定力,前辈子有修三昧门,如他再跨一步入解脱门,现在不会跟你坐在一起了,也看不到他,他出三界了。因前辈子只入三昧门,定力的余习还带着,会经常显现出来。如天生歌星,前辈子梵贝唱得很好;前辈子是画家画入三昧,这辈子就画得很好;有的字写天生特别漂亮,前辈子的关系,他入三昧门。

你这辈子能从法门中把它衔接起来,成就解脱门就快了,因为三昧门马上成就了,一得复习就成就了,可以马上入解脱门。你抓不到,遗憾。

这种状况,认知它比较重要。用什么样语言文字是另外层面问题。

入一切安乐自在幢三昧门。指我们的心境,在现实中这样调适。得安乐自在,不受外在的影响。在任何逼迫境界中很快转为平和的境界,转得很快。

●这个法门如何修?渐进法。修渐的,这个法门最容易成就。

任何境界来,顺境、逆境都一样,依于佛教经典指导,把它转过来,朝向积极面、光明面。你就能成就这个三昧门。凡事不往黑暗方面想,人家骂我,我有这个缺点,谢谢你。具有觉知的能力,你就可以成就。觉知相当重要。

了一切寂静相三昧门。

●寂静相,本来的面目。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行就是寂静相。不要站在人本主义立场,要站在宏观、客观立场,不可思议,一点一点破,获得很多。一切法,都在法界内。

寂静相,本体基本立场,讲真理。作用不一样了,可以存这一个,去掉那一个,存去不属于真理的范围,那是作用的范围。

远离一切世间三昧门。

●容易体会到,不容易做到。佛门中无是非,要真的做到这一点。佛门,不是道场了,是讲觉悟这个东西是没有是非的,没有对立的。告诉我们修行,在建立能所对立的时候,用能观之智,去照住所观之境,当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根本不要去管人世间的是非。来果禅师开示在金山寺打禅七,“吃饭重要,还是了生死重要?”吃饭发呆,被主七和洞打过去,不管。在法上,没有是非。他守住自己真心,外面一切不管,这叫无离一切世间。

如要把是非全放下,只有把心在道上修法,让念佛是谁?或任何疑情都一样,用能所这种情况,让能所双泯,入三昧门。或来超越能所的对立转化成圆融,这样才能入解脱门。当你这样用功,已无心照顾到那些是是非非点滴世间事了。历炼。

普眼舍得三昧门。

如来藏三昧门。

身心柔软。如七日胎。

身心轻安,没有经验感受不到。生病感冒,好了,可以感受到那种变化。

用功,进入状况,七天时间一定会产生轻安的感受。很舒服的感觉,身体轻盈感受。世产任何享受不能比较。身心健全的人迷恋修行,就是这点吸引人,微妙的感觉,对世间最好的享受都忘记了。修行人第一阶段,就是要去感受这种轻安,从你迷恋不迷恋修行就知道了。修行人不跟人讲话就是这样子,静静地在那感受法的滋味。这还是初步的,到禅定,觉受,又不同了。

即前往诣。恭敬合掌。一心观察。

进入内门,就有这样的感受,不动的德行到达什么样境界。

见其形色端正殊妙。正报。具足。

十方世界一切女人无能与比。况复过者。

《贤愚经》。释迦牟尼过去五百世为大商人,见海怪。内心嫉妒的人最丑;内心慈悲的人最美。美丑用形色表现,不是从形色讲的。外面形象是内心显现的,这是佛经表达法义基本模式。

唯除如来及以一切灌顶菩萨。

灌顶菩萨。

1、已经受记的菩萨。一般指这种。

2、菩萨位能给人灌顶的菩萨。教导别人修菩萨法。

其身殊胜。口出妙香。宫殿庄严。受用资具。眷属围绕。威光炽盛。清净无染。悉无与等。况其过者。

她的作用。器世间福报。眷属世间,三世间具足,殊胜。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无有于此优婆夷所起染著心。

法身殊胜不可思议的境界。无碍,来去自如。第二生命以后,宏观,象限转移情况。

若有众生。暂得瞻见。所有烦恼悉自销灭。

在法身里,没有时间长短局促,一念即永恒。

譬如百万大梵天王决定不生欲界烦恼。其有见此优婆夷者。不起烦恼亦复如是。

不产生世俗的烦恼。如用右手人,不会产生左撇子的烦恼。

十方众生。观此女人,欢喜爱敬。心无厌足。唯除具足大智慧者。

大智慧者,喜欢不同。如青年见女子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父亲见到就不会,疼爱与爱不同。

学华严,转色身进入法身的领域,转变肉体生命形象、执著,进入第二生命领域,才殊胜不可思议。20120317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19 不動優婆夷 第01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19 不動優婆夷 第03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