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18.大光王 >> 浏览文章

四十华严53参之18 大光王 第03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4:18:57本站原创 【字体:

四十華嚴53參之18 大光王 第03集(圓明筆記)

031——7

下面是智正觉世间,大光王自己本身的智慧成就。

见大光王。去于所住楼阁不远。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宝莲华藏广大庄严师子宝座。绀琉璃宝以为其足。金缯为帐。众宝为网。阎浮金绳交络严饰。上妙天衣以为茵蓐。四布敷设。阿僧祇妙宝形像,随处庄严。其王具有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八十随好。而以严身。如真金山光色炽盛。如净空日威光赫奕。如盛满月,见者清凉心无厌足。如梵天王处于梵众。威德殊胜。亦如大海聚功德宝无量无边。亦如大云遍法性空法雷震吼。如净空界显现种种法门星象。如雪山王相好树林以为严饰。如须弥山四色普现众生心海。如宝洲渚种种智宝充满其中。于王座前。复有无量金银琉璃真珠摩尼珊瑚琥珀珂贝璧玉诸珍宝聚种种宝衣华鬘璎珞。及诸饮食。皆悉充满。

大光王身相威仪。他这么远,清楚看到三十二相。

境界类似国画,近的这么高,远的还这么高,没有距离感。

金缯为帐。帐,防止遭受外来境界影响的作用。

印度人做事情绝不空做——就是做而没有意义的情况,悲心重,不杀生。蚊虫很多,修行人有蚊帐,有作用。

经文把印度历史文化背景总提纯,集合起来。如一休,济公故事;西游记,美化。

印度史诗这类多。《本事经》,本事因缘,文词有差异,内容完全一样。

佛经也会引用《奥义书》,如梵天王。

雪山王,西玛拉雅山下岗底斯山,圣山,又不上去,记载是心境的部分。

复见无数百千万亿驷马宝车。百千万亿天诸妓乐。百千万亿天诸妙香。百千万亿病缘汤药。无数乳牛蹄角金色。无数千亿端正女人。上妙栴檀以涂其体。天衣璎珞种种庄严。六十四能靡不该练。仪范礼则悉皆善知。随众生心而以给施。城邑聚落。四衢道侧。相次陈列。福舍义堂。满二十亿。安置一切珍宝妙物。及诸饮食。充满其中。一一道傍有二十亿诸大菩萨。以此诸物。惠施众生。令无所乏。

从世间立场谈。数字圆满,很富足,康乐,该到的都到了。衣食住行,娱乐教育都有了。

六十四能,三百六十行。

●二十亿,二讲正逆两部分。两种修行法:

(一)顺着优点发展,右边;积极。

(二)逆,从缺点改善,叫左边。消极,比较保守,怕犯过。

两者在一起会冲突,前者对后者会结恶缘,会批评。后者也会批评前者,看人家在做,这个要出问题,要造业了。听经看不出来,办事才知道,共修会发现。

修法不同,发现差别时,不要造口业,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论是非。不论对错,看谁处理圆满,就对了。

为欲摄受诸众生故。为欲发起一切众生爱敬心故。为欲发起一切众生欢喜心故。

为欲发起一切众生踊跃心故。为欲清净一切众生正信心故。为令众生心清凉故。

为令众生除爱热故。为令众生息烦恼故。为令众生解真实故。为令众生入种智故。

为令众生舍怨敌故。为令众生离诸恶故。为令众生拔邪见故。为令众生净诸业故。

大光王大福报,大成就,来自于他的愿力,他的行,都是为众生的。

为众生绝对不是表面的,是实际的,你的行要配合。带有一点点虚伪,因果坑相当深。

一定要心清净,为众生故。众生,要走入与他相处,那个才叫众生,不然,都叫幻境。

●【愿波行法】在十字路口等红灯,就要发广大愿,过未现此路口走过的,都结善缘,度他到成佛为止。念十声阿弥陀佛。心起,才能感受到众生的存在。这样一段时间,这样念有效吗?疑情会产生。

●一知道众生,二知道众生的苦,三知道度众生的方法,让众生度苦得乐,这时发现“三轮不空”,一直深入,让这三个部分一再成熟,你会到达忘我之境,这时叫入三昧门。

再进一步强化,自己去履行,达到这目标,会把这三个忘记,事事无碍。众生,众生苦都在我身体里了,三个部分都进入到空性地步,三轮体空,入解脱门了,总持法门。

时善财童子。五体投地顶礼王足。绕无数匝。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在家人顶礼在家人。一个向道者对学有专长的人,是一种诚心向道的表现。

顶礼的不是人,是法。他代表真理正法的部分才是可贵的。菩提道上依法不依人。

你能不能肯定,普天之下我谁都不拜,只拜我师父。进入道场第一个顶礼师父,再拜三宝?进来都先拜三宝,表示在行法上还没有进入状况,一个修行依止正法,正法一定从善知识来,你能不能肯定这点。你体会到这一点,才能做到殊胜行。

普贤行者,恢宏气度,是任何意识形态无法僵化的,心境活泼,心量广大,没有挂碍。

时王告言。善男子。我得净修菩萨大慈幢行解脱门。清净满足。

时,佛成佛的时候。干脆就讲了,直截了当,直心。修法一定要有基础。法门成就不在于外面表法的,在于实质的部分,普贤菩萨作为我们本尊,他代表法界体性,以他这性德,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观音菩萨性德为大慈大悲。

大慈幢中不再带有任何的附带条件。发起这种大慈心,不舍一个众生,与弥勒菩萨一样。在一切平等中,去圆满他的法门,才叫解脱门。

行法有好多,你抓得到吗?不是善根,你没有福报,捕捉不到这些法门。你要抓住哪一个法门,看你自己。

听看得到,是你的因缘;

捕捉得到,是你的福德,愿不愿意学是你的福报;你做不要的决定,是你没有正的福报;负的叫业报。要不要是你的福报,你会以为是你的意志决择。

能修行成就,才是你的善根。

善男子。我于无量百千万亿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所。亲近听闻。问难此法。随顺思惟。审谛观察。清净悟入。修习庄严。

对警察慈悲,对小偷也要慈悲。对好人平等,以坏人也平等。这叫问难此法。

问难有两种方法,(一)佛所不一定三十二相庄严,任何善知识都是佛,要深入地问;

(二)问难自己。自己一再反复地问,你的法他人没有认真修行的,会很肤浅地答复你,甚至答的你已知道。慎思,你的法门会一直酝酿出来。深化自己法门。

你有法,就能当王了。一定要修法,自己可以掌握,不依靠别人,当家作主,以什么身相出现,就以什么身相出现。普光法堂,只有法供养各位。

善男子。我以此法为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摄受。以此法随逐世间。以此法兴行政化。以此法调伏众生。以此法引导众生。以此法怜愍众生。以此法安慰众生。以此法运载众生。以此法令众生趣入。以此法令众生修行。以此法与众生方便。以此法令众生思惟诸法究竟实性。以此法令众生安住大慈。以慈为主。具足慈力。

法的运用。

如是令住利益心[大利益]。安乐心。哀愍心。摄受心。守护众生心。常不舍离心。拔众生苦无休息心。代诸众生恒受苦心。令诸众生住安乐心。

发愿。发起这样心,不是成佛就好了,教化众生能教导其他众生成佛。就是当师范大学的校长。这样,法轮才能常转不停。教毕业生,与教毕业老师不同,最大不同,就是广大心。毕业以后,他要发心度众生,包括代众生受苦,要有坚定意志力,才有可能。

后是怎样教化众生。

为令众生舍离一切障盖缠缚得自在故。为令众生究竟安乐于诸众生得自在故。

为令众生永断如草蔓莚滋长生死心故。为令众生永断如河。相续流注结使心故。

为令众生永断烦恼习气心故。为令众生住于法性寂静心故。为令众生永息一切不善法故。为令众生截生死流入法流故。为令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退转。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永断一切五道生处。具菩萨行。向一切智。心海清净,无诸浊乱。信力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与非人,所不能动。善男子。我住如是大慈幢行解脱门故。能以正法教化世间。

善男子。我国土中。一切众生。皆于我所。无有恐怖。

●只要在菩提道上,发广大心,行菩萨行,行菩萨道,当下就断五道了,不再六道轮回。你想去,乘愿去,不是业力挟持去的。这样修学,要能找到法,你要能掌握到华藏工程要领,当下永断一切五道生处。当下就成就了,没有地狱。修法本身很重要,成不成就无所谓,一定要具足向道的企图心,投入。焦距(生命品质)——修法的基础,一定会调正;焦距调正,才知生命品质是什么水平,要不要修,随你。这辈子,不修,下辈子生如来家,得如来种姓。你可以游山,不要怕失事,随时可以往生净土。看你的个性。释迦,弥勒。修行随你个人志愿力。基本核心要能掌握住。现在听闻佛法,生生世世总关键就在这一堂里,把生命品质的焦距调好。这辈子学佛,不要紧张,有没有摸索到正确法门,你的心理准备够不够,够,当下永断五道生处。

《净行品》。所不能动,一佛乘法门。

发愿当一佛乘行者,叫普贤行者,十方诸佛同声赞叹,十方诸国土全部注册。任何小法都不能影响你,不同就是不同。这大法里,安住任何一个法门,随愿能展现一切境界。怎么教都是正法,好殊胜。

善男子。若有一切贫乏众生。裸露饥羸。来至我所。或求衣服或求饮食。乃至求索一切所须受用之物。我开库藏示令知见。而告之言。汝等昔来。为此财宝。造十不善种种恶业。由是业故。贫穷裸露衣食不充。我于今者。悉施汝等。恣意取之。既自充足。随力修行。莫造诸恶。莫害众生。莫起诸见。莫生执著。汝等贫乏。若有所须。当来我所。及四衢道二十亿处。义堂福舍。一切财宝种种具足。汝随意取。勿生疑难。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众生。皆是菩萨发大乘意。行大乘行。于诸众生,起大悲心。普遍清净。随心所欲,所见不同。或见此城其量狭小。或见此城其量广大。或见此城土沙为地。或见琉璃众摩尼宝以为其地。或见垣墙聚土成立。或无能胜金刚所成。或见其地高下不平。或见其地平坦如掌。或见屋宅土木所成。或见殿堂众宝严饰。及诸楼阁阶墀窗闼轩槛户牖。如是一切无非妙宝。

佛法讲因果,很不容易了解。给你方便,不能随便。如给你免费打电话,不是要你打电话讲是非。修学佛法有一定的程序。什么生命品质挑选什么书看,相应。

经书,要行到,不是知道。从行法中去找到自己的,在这地方来成就自己,圆满自己。20120315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18 大光王 第02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18 大光王 第04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