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0分钟】
近一切智。具普贤道。[马上成佛了。]
照明一切诸佛正法。增长菩萨所有行愿。明照如来十力智光。
什么叫普贤道?华严特别强调。怎样行普贤道?
如一般什么叫菩提道?什么叫菩萨道?如不能弄清楚,叫没有入佛门。
菩提心、菩提道菩萨道是佛法中根本因素,要弄清楚。
从一佛乘立场讲普贤道。
一,只要讲普贤,一切都是真的。真的讲常乐我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普贤境界,起心动念无不是普贤大行,这里是普光明殿,在一起的人都是菩萨同行善知识。这先建立起来。
二,一即是一切,一是整体的一,牵涉很广。从自身为主,别人为客为宾,主伴圆融。一是具足一切的一。法界无尽缘起。整个法界,重重无尽。你会影响到别人,别人影响别人,一直影响下去。不好影响一直影响下去,果报不得了。好的,福报不得了。我宁一点恶,也不做,一点善也做。一行一切行,一即是一切。修一佛乘,能很快成佛,就是这个原因。
正思维会导引你到正确的目标。大乘,六度万行;中乘,十二因缘;小乘,四谛苦集灭道修行法。与普贤乘修行法有什么不同?
一、佛教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讲苦集灭道。发展出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讲很多戒条,修行要领,展开来就是37道品,消灭见思惑。前面五停心观要修一个,才能修37道品,成就阿罗汉。
二、佛法往前前进,重新整合。37道品浓缩,就闻思修,戒定慧,三学三慧定案了。此为部派佛教中级阶段。戒定慧又展开,变成六度。从而扩张,由小乘到中乘,转入大乘。就成六度万行,四无量心,四摄心,境界相当广泛,修行比原始佛教更复杂了。
由繁而简是发展过程,由简而繁也是发展过程,后来看时,混成一团。怎样修行,你弄不出来了。
三、唐朝就很乱了。祖师大德整理出了义经,不了义经。发展两个方向。
(一)一个按照原始经典,判教,天台四教,华严五教。从经典上下功夫的。
(二)从修行上下功夫。把六度万行浓缩,怎样使心不起念,念不生,不生不灭,抓住要领,从这里下手。不要太多闲家具,唯一念不起,不生不灭就是涅盘,这是一佛乘,直接谈心性。行门就走这一条路,一千多年就是走这一条路。如何使念不起,你有没有找到?不是凭嘴说的,必须从37道,或从三学三慧解释,或从六度万行解释过来念不起,不是的话,都是邪说,不是正法。一定要懂得它实际上的思想发展过程。古代不立文字,都饱读诗书。
这是正思维带来的。一个正思维能使我们具足一切。“一个念不起,就是不生,一个不生就是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盘解脱”。很简单的,但是这句话,给一定没有办法解脱,因你不正思维。你正思维不一定照这样讲。有所悟,一定讲你自己那一套。
我们能不能掌握这一点,透过正思维,划繁为简,约分。也能扩分,由简为繁,也对。会正思维,能约分,也能扩分。如善财。
透过正思维修行,很殊胜的,不可思议的。听,回去写,用功讨论,是要你深化,在内心里深耕,刻在心坎里,才有可能解脱。这是自己了生死的部分。
【02,18:00】
(器世间)尔时善财。见彼居士。在于城内市四衢道[十字路口]。七宝台[在人口众多地方,以七菩提分衬显他的德行殊胜,人品很有成就,得到大众认同。]上。处于众宝庄严之座[安定在那地方,很多事,每个法门都能见性]。其座妙好。无数清净如意宝王[清净自在]。以为其身。种种金刚[坚定]帝青摩尼[如意],以为其足[力行]。宝绳珠网以为交络。无垢藏摩尼宝而校饰之。[殊胜庄严,特别强调行的部分,本体与力行]
复以五百妙宝形像[作用,众生种种根器应怎样度,就现种种善巧度化众生]而为庄严。敷天宝衣。建天幢幡。张大宝网。施大宝帐。阎浮檀金以为其盖。净琉璃宝以为其竿。令人执持。以覆其上。[殊胜成就。凡夫以实际物相庄严;修行人以德行来庄严。以德行降伏野兽,无杀心、无嗔心。施食时,众生怕你,不要说功夫多好了,德行不足。]鹅王羽翮以为其扇。白牦牛尾以为其拂。[身体会有虫痒现象,在佛法中是障碍,你是怎样除掉的。扇、拂为一个媒介,很高雅,心性柔和,不受外境影响,专修才有可能。境界在别人身人,你会理性反应;境界在自己身上,你会用习气与感性做反应,这叫人格二重性。修行如完成,对自己会如法,对别人会善巧方便,不一定要如法,因为摄受众生要紧。]悉以离垢妙宝[没有污染]庄严。
(眷属世间)天[清净自在,没有欲望。欲界天与色界天对比看修行。念天,提升在人间生命品质,自己去感受。]诸童子。执侍左右。熏众妙香[持种种戒]。雨众天华。昼夜常奏五百乐音。其音美妙。过于天乐。[德的部分]众生闻者。无不欢悦。[德行]
十[圆满]千[重重无尽]眷属前后围绕。色相端严[不是外在,最漂亮的人心里慈悲,没有嗔心。维持性德,生生世世美丽]。人所喜见。天庄严具。以为严饰。出过天人[端庄是因为内心清净无欲。极乐世界端庄是因有智慧。人类端庄是因福报。由福报转为清净,再转为智慧,就恒常端严]。最胜无比。悉已成就菩萨志欲。皆与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对。承其教命。[父母、同修、夫妻,都是同习善根,往昔有因缘。讨债、还债的,按净行品转过来。]
时彼城内一切众生。及虚空中所有天众。于居士所。生随顺心。生爱乐心。生欢喜心。以心随顺欢喜。爱乐善知识故。即起一切天拘苏摩妙宝华云[荫护作用]。普雨[滋润]一切天拘苏摩妙宝华雨。是诸人天。亦与居士。往昔同种清净善根。
[我们往昔也可能同种恶因,过去没有肉吃,同委托养猪吃,因为无知不论,共同种善因。人生要往善的光明面看,你心性中有纯洁的美德,让它发挥出来。发掘人的优点,懂得感恩。战场上杀人,都可以忏悔。自己蓄意杀人,五因具足,不好忏悔。]
都是表法。语言、思维模式。
尔时善财。见是事已。前礼其足绕无数匝。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为利乐诸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令一切众生灭除苦难故。为令一切众生究竟安乐故。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死海故。为令一切众生入法宝洲故。为令一切众生枯竭爱河故。为令一切众生起大慈悲故。为令一切众生舍离贪著故。为令一切众生渴仰佛智故。为令一切众生越度生死大旷野故。为令一切众生爱乐诸佛胜功德故。为令一切众生出三界城故。为令一切众生入一切智城故。以如是等种种利益。发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而能摄护一切众生。为诸众生作依止处。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发菩提心因缘。
●背起来。诵经、拜佛、念佛、打坐,提疑情提这段最好。我这样念佛能达到这个目标吗?能令一切众生舍离安乐吗?我开刀能代众生舍离一切苦难吗?众生会因为我这一刀苦难就减轻吗?我这样能令众生出生死海吗?我这样能开智慧吗?这样能证涅盘吗?把这境界展开。这样带着疑情,诵经自然与这地方交融在一起,就成就了。
我发菩提心是不是利乐众生?反复去感受,咀嚼。
在行门中,要懂得用法。这部分经常提起。
这菩萨行与菩萨道还是讲普贤行与普贤道。
摄护一切众生。为诸众生作依止处。是你的根本愿望。大愿地基先立起来。
提高警觉,一有缺点,很快改,闻过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