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大家同一体性。共同知见。同证。
分为两大类。一同信。信解行各方面。二同证,包括后面妙用无边。
个人随缘度化众生,所现的相应是不同的。菩萨在看的,不是看外相,看的是实质面。只要你以清净心所行行业都是正确的,饶益心对待众生,态度就无关紧要。如对小孩子,有时现忿怒相,有时现慈悲相,对小孩子是一样的,目的是要饶益他。
学佛,不要被宗教仪式牵着鼻子走,不要增加一个压力。有人,受一戒,25善神,五戒,125神,生活中很不平衡,贪得。
持戒的目的是为人的规范,象菩萨的样子,就是这个戒。戒条对你就是增上缘,不会有压力,不要变成无谓的负担。
法上修行,也是一样。有的求法,修法中,内心所得有障碍,在于急着想要成就,致命伤。学佛不能执著,不能预设目标。到第二阶段,剩下只有我如何努力,行法有没有偏离,有偏,如何修正,只是这样而已。修行上要有这根本核心的认知。
你现在发心,信行人,法行人的路走,都无所谓。能确定知见没错,目标没错,下手处也找得到,走上正确方向,上路了,这时不要再有旁骛了,尽管走。时间到,功到自然成。当你要这样认知,你的心就能安定下来。就能把自己调整到这个地方来。与你的善知识相应,同出离道,等等就可以了。
善知识一再与你讲的那个部分,从那提炼,整理出你自己的方向走,就能相应了。过滤出来,变成自己的。你如要自立门户,从这地方也看得到。我背的照抄的,也看得清清楚楚。不是语言文字相,叫相同。
每一句,涉及层面都很广,不详细说。
行同类行。行普贤行,有没有确定?还是菩萨行,二乘行?一佛乘行者如何行?
53参都是行普贤行,你把普贤行摸索清楚,很具体地呈现出来。
同一大愿。看你的愿是什么?有的发愿成佛。
成佛只是一个过程,成佛得根本智,得大妙用。如何把这大妙用展开,在度众生时,有不有想过到比这世界更遭的世界去,或到比这更好一点的地方。可以在佛前发愿,可以同修前发愿,到时一起来。那时你讲华严经,名字可能不同。是你今生对华严经认知正确的一面。愿力发出来,菩提心会很快地增长。这愿,一群人会聚在一起。到极乐也有一群人,弘法的方式不一样,这时修行要达到很完美的境界,身口意三业弄得很好。要怎样影响众生,起心动念都要影响众生。
发愿有一个共同的趋势。看看自己的愿在哪一大类。
同一善根。这是激发出来的部分。先把善根激发出来。
人人都有佛性,大家都一样,只是显发出来的不同。有的人没经过严格训练,有的人看不出他的善根,会多变。经过训练,有的善根猛利会突然串出来。让自己猛利作用,一定要有所煅炼。在这里听经一年,可到里面接受训练。到高明寺,就照他的规则。
同出离道。
声闻、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佛乘都是,看你从哪类来汇集在一起。
佛光山有他的出离道,他们怎么出去的,有他们的办法。每个道场都有,你知道吗?那个法门你要找出来。在族群中有没有与你相应的。
同清净解。同清净信。同清净念。同清净趣。同清净智。
清净,没有污染的,没有预设前提,没有混杂。
从解门看,平等不分别,就是清净。
同无量觉。
无量觉。阿弥陀佛,修法上如何从世间中来觉悟。无量觉在各个层面都能达到这个目标。
六根接触六尘中如何引发我们的觉性。
(一)修行有瑜伽对治法,奢摩他。
(二)三摩地。从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行坐依食,从这中启发自己的觉性。
(三)檀摧修法。如楞严经中的禅那。能用三摩地的修法,也能用奢摩他的修法。
修法不能轻易变更。对治一定是一致的。
做什么要象什么。老师要象个老师;和尚象个老师。承担这个责任一定把它做好,圆满。
世间法不能圆满,想要在出世法间成就,要比别人加五倍的时间,第一要忏悔,修法之前好好忏悔。
同净诸根。诸根,非六根。古大德高明。
我们六根。其他世间,不一定六根。人与鸟的眼根就不一样;人与狗的鼻根不同;人与鬼身根不同,鬼身根有一层障碍,符对它有阻接力量。
同普遍心。同广大心。
普,大。华严经中用的意义不同。
同所行境。同所证理。同决定解。同明了法。
所行境,指心境相同。
理。“这世间苦集灭道”,没有错。又有说“所遇境界无非是普贤境”,世间多美好,生命多么可爱。是因所证理不同。所修这个法,就有这种共识。
讲“苦”,是让你认知,不是要你畏惧苦。因为无常,所以苦,一切都是因缘组合,有相聚时;因缘散开就完了。
此四同可一次完成。你很喜欢听经,动力产生以后,不一样。听完,整理录音带,掌握到,自己想办法深化,达到这目标没有问题。
明了法,那个法,会变成生命品质。透过生命品质的提升,觉悟的能力就一再地转变为觉悟的品质。找一个方法去深入,四十华严,有很多地方值得去深入。写经,整理录音带,研讨,达到生命的变化,内心的改造,你会发现世间风雨已无所谓了,不怕死了,那时才知道什么叫把生死布施掉了。下辈子再来,很愉快,很潇洒。
一定要深化,深耕,达到生命品质的改造,生命因素重组。
同净妙色。同无量力。同最精进。
同正法音[根本智]。同随类音[后得智]。同清净音。同第一音。同赞功德。[后得智的运用,语业成就]
同清净业。同清净报。[身业成就]
同广大慈。同普遍悲。[意业成就]
同普救护。同遍成熟。[饶益众生]
同净身业。随缘现起。如所应见。皆令欢喜。[身业]
同净语业。于法自在。随俗训释。宣布法化。[语业]
在佛学院讲偏重理,强化理论;在家人偏重事。在家注重随俗。
同能普诣诸佛道场。
同能普往一切佛所。供养承事。
同现觉智。悉解诸佛差别法门。
同得安住一切菩萨清净行地。
四句,意业,能起很大变化。印度人在意业上琢磨功夫相当重。
随地觉悟,心念在任何地方都要觉悟,因地不同,觉悟有别。
深广高峻,各有不同,一个行者从各个层面体验。
禅宗五派。道风都不一样。有的如沐春风。有的峻烈,此种延续比较久,法眼文偃两三代就不见了,太随和,没有办法使众生感受道法的严峻。
修道一定要严峻,严格考验。进来,把外在的缘一律切断,不成就不出来,这种人没有,含着眼泪继续做。现在出家的不行跑回家。把后路想好,别想成就。
善男子。是十千童女。能取此食。于一念顷。遍至十方。供养一切住最后身诸大菩萨。及供一切声闻独觉。乃至遍诣十方世界诸饿鬼趣。皆令充足。除其饥渴。
跟我们在一起的人。在坐就是十千童女中的一个。
童就是初发心;女,慈悲心。把法坚持着,一念顷,遍至十方,有所认识,才能坚持。我们这法,十方诸佛,同一此说。得到这个法,才能叫童子。你要有慈悲心愿意布施法。
一佛乘就是这么殊胜。与其他法不一样,你修苦集灭道,六度万行可能不理你。
●一佛乘的普贤行愿,任何一个修人都需要。为什么声闻、独觉,菩萨都需要,去探讨这个部分,饿鬼也需要。
有法,要去深化,深耕,有法,可以一再地布施,这个法多么殊胜。
善男子。此十千童女。又取我食。能于天中。充足天食。亦于龙中。充足龙食。乃至能于人非人中。随其所须。施诸饮食。悉令充足。我此器中。曾无减少。何况有尽。
这是一个法。运用,无有穷尽时。
从法上修,拿来用,做饮食,衣服,种种庄严具,有这么殊胜,可以一再地出现,无边妙用,根本就是这个正法。
一再提醒,修行,修行,拥有正法,正法。关键在这个地方。
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
说是语时。善财即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皆优婆夷本愿所请。既来集已。敷座令坐。随其所须。给施饮食。乃至种种上妙资具。悉皆充足。令诸众生心生欢喜。安隐适悦。互相庆慰。而此器中所出之物。无减无尽。时优婆夷。作此施已。告善财言。
小器,不小,正法,无有穷尽。
正法修行,确实如此。法布施很殊胜,不要学那么多。好好深化,深耕,布施给众生。
抓鬼不要去学那个。
【第十二参根自在主童子,04--7】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无尽福德庄严藏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无尽福德大庄严藏。
这是谦虚。有缘人你能满足他,是因为你的本愿,所以我们要求菩萨不违本愿。本愿能满足与你有缘有关的众生。但还有一些情况,因缘没到就不知道。因缘现前,你只要是个修行者,都绝对可以满他的愿。拥有正法,可以去帮助众生。人有求,你继续做功课,按你做功课的方法让他做,结界是很好的方法。是某一位菩萨加持的。
甚深无底犹如大海。广大无际犹若虚空。满众生心如如意珠。所求皆得如大宝聚。拥护一切如轮围山。长诸善根如大云雨。守护法藏犹如关钥。普集法宝如妙高山。破无明闇犹如灯烛。普荫群生犹如高(宝)盖。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这一参非常好。第十三参,忍辱波罗蜜。忍的修行法,功德不可思议。
●修这个法,在摸索阶段是最重要的时刻,茫茫然,你很容易退心。产生这感觉,是你正要跨越的时候,超越自己的时候。能够真正掌握这一点,去超越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好多人放弃,就退心了。茫然起,一度过,你的基础就打下来了。没有茫然起,是不可能的。第一个阶段要感受,不是问的问题,绝对问不到,修行是要自己投入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法门的下手处,开始是摸索不到的。除你象惠能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僧肇看维诘经就开悟了。奇怪他怎么就开悟了,那就是茫然起,到这个时候,你开始用功就会问,我这样行对不对,可以问。然后到稳定期以后,要开始上路了。不是问的问题了。修行从头到尾都是自己来的。
我们是确定你的方法,免除你无谓的摸索。“茫然起”是要你深入去钻研,突破某一点,绝对不是盲目的。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为大有。彼有长者。名具足智。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忍得住,沉着,去感受生命的存在,肯定自己修法的方向。到那边去学精进。
201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