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尔时善财童子。于善知识所。起不思议最极尊重心。生广大清净信解心。常念大乘恒不舍离。心专求佛智常无异念。心观法境界无有疑惑。一心系念随善知识。无障碍智常现在前。决定住于真实智际。善能分别诸法实际。普入三世诸刹那际。随顺解了如虚空际。现见诸法恒无二际。住于法界无分别际。入一切义无障碍际。住一切劫无失坏际。随顺调伏诸业性际。如来最胜不共法际。解了如来无际之际。以最胜智。悉能破坏一切执著颠倒想网。不取一切同异刹土差别之相。亦复不取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和合之相。不取佛刹清净之相。了知众生皆无有我及众生相。亦知一切音声语言如空谷响。亦知一切差别众色皆如影像。
无畏星宿幢国王。慈行公主。继续参访。
●学佛人在菩提道上,绝对是单独一个人。虽发现有一起很好的同修,羯磨讨论。你心性是单独成长的。心性的成长没有办法与谁与肩同行。
与佛往昔同行,程度不一。大心众生往昔生中与佛法相应,到底是什么,要能感受。
听经后皈依还好。有些人是夹杂着其中来的,我们又不能拒绝,总要开一些方便。皈依后,一定要听经,履行一位三宝弟子的责任。借着法要去端正其心,这样会消灾免难。不是挂着名。
学佛以后,要进行的是心性的改造运动,不良习气改革掉。有的变得很会讲,自己境界来临时,没有办法,口头上讲的与实际行的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境界来,就跟着转,都不算数。一个修行人,必须能做得到,境界来时,忍得住吗?有人短时间会忍下来,一定时候会爆发出来,含恨叫忍。
一个修行人,境界来能转境界,在生命里有很大的包容量,真正的佛弟子要去感受这个部分。靠交情,不是真理,不是因果。因果,真理是他人不能改变的,自作自受,替代不得。
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很孤独,很孤单的。别人不一定能感受得到,因为每一个人生命组成因素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对生活感受不一样。
善财童子心灵成长过程的孤独感、独立感、实际感,是最真实的,一点交情都套不上去。
菩提道上要找个伴侣不容易,自己摸索学习才是真正的菩提道。心灵的成长只有一个。一个种子种下去,一定单独地成长,一丛簇在一起,一颗一颗还是独立的。
尔是,如是我闻,一时的时候。那个境界是同时呈现的。
●进入第二生命法身慧命的部分,不是第一生命肉体的部分。去感受第二生命法身生命感是学佛人的重头戏。必须破除身见,抛弃对身体生命的时空感,才能进入第二生命重重无尽的感觉,法身才能展现出来。
第二生命观,里面展现出来的就是华严经,不是肉体生命观。
1、于善知识所。起不思议最极尊重心。
【破除我执慢心】现代人很麻烦,跟过去的善知识不能起尊重心,跟依止的善知识起冲突。因为你的我执我见,一定认为自己是对的,合情合理合法,不会接纳别人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最大的障道因缘。你坚持,是因为有慢心。
日常生活用佛法勘定自己身口意三业。
你发心这样来服务善知识,别人用那样发心来服务善知识,不要说他不对,造成他困扰。
发心,自己随分随力而行,不要模仿。担心对不对,就不要发心。发心是没有烦恼的。
什么叫不思议?不可思议,脑筋想像不到。学佛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答案。
要领、诀窍要抓得住,凡夫与圣人的差别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不会转,是凡夫,惯性的动作,肉体的生命,物理现象的生活方式,有成住坏空,随物理现象生死轮回,可思可议。
学佛是怎么样把物理现象这种生命导入一个觉醒的生命体系里。
●把惯性的生命转变为觉知的生命。觉知能超越时间空间物理的约束,叫第二生命。学佛就是探求第二生命的展现。
跳出惯生,达到觉知的领域,那惯性的物理现象就不能约束你了,你就跳出生死轮回了,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原则,你能不能把惯性的生活方式转为觉性的生活方式。要下多少功夫,你知道吗?难在这个地方。你先把观念建立起来。经文指导你就看懂了。
不思议领域指你把惯性的生命领域转为觉性的生命领域,这时就是进入不思议境界,但你还没有解脱。解脱了,就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成佛了。
不思议领域你可以做得到,你要去感受惯性的生命领域与觉性的生命领域这个部分的存在。感受不到这部分存在,你学佛中会有很大的障碍,自然变成个人来讲叫新的惯性。社会上叫新自由学派。《中国佛教传入史纲》这部分讲得很清楚。一个思想领域的展开,民主政治要把君权推翻掉。时间长发现它有缺点,新的思想又会产生,再把这旧的民主政治推翻掉,又建立新的。新的惯性也一直产生,这就是腐化的开始。
在社会上受到名利的惯性,进入佛门,把名利的惯性丢掉了,进入佛门你又急着亲近大善知识,急着修大法,急着赶快成就。还是惯性,还是凡夫啊。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要能清清楚楚。这才叫觉性。要有相当高的警觉性,才能成就。
2、生广大清净信解心。信解,要加以扩大、活用。
3、常念大乘恒不舍离。
中国大乘中,很多人修小乘的,如念佛求往生。你忘了刚从极乐世界回来要做什么。不能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是与大众一起了生死的。地藏菩萨讲得很清楚,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把自己的成就放在最后。这是一个观念性问题。
要恒不舍离,很难。遇到两个境界,一是成住坏空逼迫,要求自己赶快了生死。往生极乐,拿个保证书,本来无可厚非。二是度众生难度。习气要改,很不容易。
我们道场培养弘法与自己能独立修行的人材,后者非常难培养。实修弘法就很难了,从文字知见上来成立弘法非常容易。佛学研究所教做学问,佛法是教觉悟的方法。
【破除我执见】修行中有哪些缺点,自己要避免、突破。不是众生难教,是我们调不过来。心性中要调整的并不容易,彼此有认识的差距存在。通常人会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是我执我见。第一个重点,从我执我见去下手破。破我执我见没那么简单,一个人身体上的虐待可以受得了,慧可用身体虐待至诚供养。破我执我见,是针对心剌下去的,那种挣扎,很疼。
大乘保持不退,维持这菩萨很不容易。第一,自己的厉害会考虑进去,第二,众生难以教化也会考虑进去。有功无赏。度众生不做不知道,做了会很伤心。天真想法,遇到挫折就混乱了。我们看得很得很清楚,众生难度要度,众生难调要调。
自己了生死,不要说是自己在克服困难,等于克服众生困难一样。
一个人负责总体的工作,所有工作不但亲自动手做,还要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分配给别人做,这样组织才健全。人家帮你做事,你就没事了,你不能成长,还会扭曲。不但帮他种福田,还要纠正他,苦难,对法身慧命有很大的帮助。
4、心专求佛智常无异念。一佛乘的修法与一般简单了生死的修法,不太一样。
5、心观法境界无有疑惑。法的障碍,我们观察不出来。法的境界无量无边,你会设定在佛法里面。日常生活中都在法的境界里,你的认知不够。从日常生活中修佛法是最方便的,有些人还说没有时间修行,不是这样,他是没有时间修正法行,在佛前做功课。
懂得随缘行,一切人事时地物都属于修行范围。越忙的人越好修行。
6、一心系念随善知识。善知识的教法,他讲一个理论,或一个事相,能不能运用出去。你如说修行,就是一心系念。贯穿起来。
现在有很多个善知识,第四台喜欢的就听,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资讯很多,庞杂,构成不了系统,抓不到修法重点。资讯是教材,佛法之法是方法,必须要有优良的方法。
你要先确定先怎么修法。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少走不少路。
我依止清凉国师,选一个,清凉疏钞。在不在他身边,无所谓。
我学华严,托文殊菩萨的福。拜观音菩萨,求文殊菩萨加持。一字一拜华严经。求了会相应,他会一点一滴教。为学华严,辞了工作,关在家里,专攻五年。不考试当公务人员。当公务员完毕,出家。完全投入给法,耐心,护法会出现。
找善知识,忙的是他不是你,观机逗教,我们依教奉行,完全放下,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义玄三年种菜,三次问师父被打出来。好呆好成道。
修行走的路子与社会上不一样。师徒,讲的是觉悟的教育。不是社会上的师生爱的教育。
我执不能破,法执不能破,你能成就什么?
下面有十个际,际,界限,安住在这范围里面。法相部分。十句座右铭,随身携带,时常提醒深化生命品质。
无障碍智常现在前。决定住于真实智际。善能分别诸法实际。普入三世诸刹那际。随顺解了如虚空际。现见诸法恒无二际。住于法界无分别际。入一切义无障碍际。住一切劫无失坏际。随顺调伏诸业性际。如来最胜不共法际。解了如来无际之际。
以最胜智。悉能破坏一切执著颠倒想网。不取一切同异刹土差别之相。
完全与《无量寿经》相反。法藏比丘取210亿佛刹最清净之相,汇成极乐世界。
亦复不取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和合之相。
阿弥陀佛完全取这个部分。
不取佛刹清净之相。
了知众生皆无有我及众生相。
亦知一切音声语言如空谷响。亦知一切差别众色皆如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