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28-36】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
衔接第一天的讲的部分。这里海云比丘,十句,包括一切,穷尽意思。
海云比丘成就以后,用总持法门,用宏观的方法来修行。已穷尽了,他又为什么要讲我只知这普眼法门?他在普眼法门中除微观以外,还有宏观。人外有人。其它法门未必知道。他预知埋笔,你再到下一个善知识处,你要怎么修,大致讲这些。前参吉祥云比丘也有如此说过。同样,下面这段话,是海云比丘要善财童子到妙住比丘那参访学习的部分。
修学时,为什么要告诉两个善知识?根本善知识是要破,是帮你摧毁我执我见、法执。参访善知识,主要是立,让你学,完全要建立的,还有习气是另外一个层面。现在讲的,由这个地方你要逐渐建立了。在建立过程中,从一个善知识到另一个善知识这边,要怎么学?这是一个关键。
【4-29】请法时你不知道为什么而问。你的问法出问题都不知道,很微细地方。
你内心里怎么转变,免除轮回,这个叫出三界。
你在修学上任何一个问题,三段式问法。第一,下手处?第二个,途径?第三个,目标?如吃素。吃素的下手处是什么?要怎么样吃素?吃素的过程很简单,吃素的目标是什么?能了生死吗?你先确定目标是什么,确定你现在的行为与这个目标有没有相关?跟这个目标没有相关,你不要太在意,不是完全不在意啊。
学佛了生死出三界,现在做的事与它有没有关系?如布施,有关。因布施就是波罗蜜,到彼岸。现在考虑:布施的下手处在哪里?途径?怎么布施可以到达到彼岸的目标?不确定,问题来了。然后,就持戒。然后忍辱。。。结果六度齐修,六度都不到彼岸。
你修学下手处你都没有找到,怎么到彼岸?
布施可以到彼岸,在这个地方,我要怎么布施才对?布施什么?弄清楚。财布施,还是法布施,还是要布施什么?我透过什么方法布施可以到彼岸?到彼岸就是出三界、了生死了。
【4-30】修布施就可能到彼岸了,叫布施波罗蜜,提布施疑情。我要怎样布施?布施什么?布施钱财,我钱财有限;法施,我又不会讲;布施你的生死,布施你的烦恼,这是真布施。把生死布施掉,我就了生死出三界了。现在,烦恼在哪里?没有。生死在哪里?这是一个下手处。途径在哪里?从日常生活中来。人家骂你,你起很大烦恼,你有没有感受到烦恼的存在?感受是第一条件。体会不到烦恼存在,你不会布施的。生死要怎么布施?我想出门就要死了,绝对不慌张。随时要有死的准备,会死得很自在。僧肇,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好多修行人早把死布施掉了,死象睡觉一样。死是生的开始,你有这种心理准备,就能把死布施掉。没有人束缚我们,都是自己束缚的,怕,怕死,怕痛苦,怕不自由。把“怕”布施掉,就解脱了。
【4-31】布施你的生死,布施你的烦恼,简单一句:布施你的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丢得干干净净,保证你证空性,得大成就。六度都在破除你的意识形态。关键在破除你的意识形态,你要采取什么途径?你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随着你背景不同会改变。下手处你定下来,用你的方法,来达到你的目标,就可以了。整个过程的运作,叫心灵方程式,你要怎么建立?53参都在讲。你要了解它是怎么形成的。要的不是你“知道”。
心清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自然与十方一切境界相应,心地法门叫灵知不昧,灵光独耀。前面“百万主火神。各持种种妙宝庄严。”
宝,是见性的意思。妙宝,种种见性,善巧方便,运用种种善巧方便饶益众生。
庄严,就是成就,指因地的清净修行,而获得果地成就。
搜集这些知识对觉悟未必有用,可是,你要提着疑情,经文写这么长主要讲的是什么?你总有一天,会破这个疑情。你只要破一个二个,其它的经文你都会解释,这个时候你是从自性中流出来的,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是要透过经文,不是增长知识,是要训练、打破疑团,这样来开悟的。会修行的人,透过经文,可以开悟。不会修行,增长知识,在运用上会产生很多障碍。
【4-32】对经文解释,不必刻意一对一,但你对经文里面任何一句有兴趣的,我都要提疑情,尤其这种性宗经文,它主要的目的要你觉悟,文字本身并不重要。相宗,要查资料,不然看不下去。参禅的人,不解经文,照样可以开悟。只是透过经文,开悟比较快;不了解经文,必须有人指导,没有人指导,没有资料,要开悟,很难。
现在很多善知识不是参访善知识,他很想做你的根本善知识,摧毁你。凡夫身,你想参访大善知识,必须把基础架构弄好。你怎么学的?学什么?这地方要体会,知道没有用。
从经文中体会修学的要领。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华严经,第一个条件,引出佛性。各位要发心,持正法。想要引出佛性,到达彼岸,任何法门都可以。修学佛法有一定的方法与要领。
海云比丘刚开始还是讲他的修法,怎么修的。由十二因缘法下手,用十事来观察印证,得清净成就。出现境界展开。最后成就,摩顶授记。没说哪尊佛,不讲名字。你知道吗?那是本初佛、根本佛,毗卢遮那佛。他不讲名字,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就是这个方法成佛的。这个佛就是海云比丘的自性佛,所以中本初佛,就是你自性海所展现出来的境界。这是他的一种成就。从修行人来讲,不能说就停止了,他由前面十事观察,
【4-33】变成以十种陀罗尼来受持无数品。由前面的微观,变成后面的宏观,层次就不同了。
【完全接受】善财童子,以我们来讲,善知识这一类指导,你每一个都要接受,不能有所选择,一有选择绝对不能成就。有的听经闻法,一面听,一面在选择,这样什么都没学到。你要有办法把对方所讲的,完全接受,要训练这一点,在接受一刹那,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
智藏。现在讲经人太罗索,你听经后,回家一定要自修,抓住那个中心思想,不要刻意去解释。听到好的句子,法语、开示,记下来,一句也好,几个字也好,那些是真的宝。(把它一段,就变成垃圾了,不要把它美化。)你反复读诵,你绝对会超越。(你一直补充,你的垃圾就进去了。)以当下的清净心来接受,来领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所学的法,在表达上能不能很具体地,不然都是人天福报。
【4-34】【勇于表达】禅门中的学的,就是要把它表达出来。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表达出来?不要担心表达错误。你只要有法,你不怕。你一定要表达。训练表达,你学到什么,把所学的确定出来,去肯定自己,这是你自己的生死大事。在接受训练时,要勇于肯定。随时都能肯定,你就会发现这一节你学到什么东西。
修智慧功德,一个方法,你要听经从家里要出门的时候,观想自己脚踩莲华,一步一步来,观想自己头上象顶着一热油(热铁轮)一样。以这样的殷重心、恳切心,你来听闻佛法,会以非常平稳的心境进入道场。来了,没开始,两件事,彼此互相认识,个个都是菩萨,在普光明殿与菩萨相处;如你不愿意这样活泼,静坐念佛、禅坐观想都可以,把心境稳下来。你会发现,你听经,你的接收率绝对可以提高一倍以上。从出发时,就很轻松的心境过来,特别是进来了放轻松。回去也是一样,不要急着走欢喜回家,当下心静一下,静坐几分钟,那个重点浏览一下,不回味一次,很快就忘记了。给人讲过一次,就难忘,因为你回味过了。【4-35】五、十分钟时间,把今天所讲的回味一下,浏览一下,印象会很深刻。这就是修学的方法啊,学法的技术,不应在讲堂上教。小孩学习,因家复习一下,关键就在这里。
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皆清净故。深入一切广大愿海。尽一切劫。住世间故。深入一切诸众生海。随其心行。普饶益故。深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无碍十力智故。深入一切众生根海。随时调伏令成熟故。深入一切同异刹海。为满本愿悉严净故。深入一切无尽佛海。常愿承事。兴供养故。深入一切正觉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深入一切佛功德海。于真实道。具足修故。深入一切诸言辞海。遍一切刹。转法轮故。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边。有一聚落。名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汝诣彼问。菩萨云何。令菩萨行速得清净。时善财童子。礼海云足。右绕瞻仰。辞退而去。
六十,表六度圆满。朝正确方向去,要六度好好修。
楞伽道,坚固道,就是坚固的信心,一心向道,很坚固的信心。
比丘,表出凡,超出凡人。这里继续往前走,修学。
南方,正确的方向。所有的数字都是表法的。
这里可发心做。把表法的部分,带进华严经里,华严经以事相表法,现在你把事相推翻掉,直接用理的法直接来写。这是一个很严谨的理论。但他不用理论的形态出现,用事相的形态出现。所以看起来象讲故事。善财童子就是你自己。
用事相,有它的意义。能不能用理讲?当然可以。用理讲,那是般若智。理法界是罗汉境界。用理把这境界讲得很清楚,这叫理事无碍法界。是菩萨境界。
这里不讲理,用事与事来交融,讲的是事事无碍法界。是法身大士境界。
事法界,是凡夫境界。四法界中,凡夫、罗汉、菩萨、法身大士。
华严经是针对法身大士讲的,你最少要拨一分无明,你才能通,否则华严经你绝对不通,不破无明,不行。破一分无明,证圆教初住位,那时叫法身大士。华严会,五百比丘,十大弟子,不见不闻,就是这原因,他们要的是理法界,不是事事无碍法界。
【4-36】各位,为什么你能听得懂?你这样听,就算都不懂,下辈子天人福报一定有,不要担心。一个是天人,一个是菩萨,法身大士。不是权小二乘的菩萨,都是菩萨摩诃萨的部分。
第七参里面就讲伊舍那尊者,普庄严园,有好多天人,就是没有罗汉。除天人,就是法身大士。天人喜欢这境界,会相应。你不用担心。
华严经的加持力,不一样,他的殊胜处也就在这个地方。
事相都是内心的境界,要转变成理。你会发现,会接近华严大海的海边。它表法的部分很殊胜,理很强烈。
经首,讲了十二次。解门怎么讲,行门怎么修?华严研讨,为什么构成这样现象,为什么从理上这样讲?从事事无碍这样讲?为什么解门要这样讲?为什么行门要这样讲?构成思维模式出来,你的心灵方程式就会很清楚。
华严修学心得与论文研讨会。这是第一次,全接受,鼓励大家。第二次就要过滤了。
20111121——23,四集,36片段,六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