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2.海云比丘 >> 浏览文章

四十华严53参之2 海云比丘 第03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2:26:21本站原创 【字体:

四十華嚴53參之2 海云比丘 第03集(圓明筆記)

 

【第3集,19 -27

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观察大海。而为境界。

所谓思惟大海宽广难量。思惟大海深难得底。思惟大海同一咸味。思惟大海出生众宝。思惟大海吞纳众流。思惟大海水色差别,不可思议。思惟大海种种众生之所依住。思惟大海容受无量大身众生。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雨之雨。思惟大海究竟恒满,无有增减。

这是修法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读一参就学到一个法门。善财是怎么学的,善知识是怎么教的?很多人在经文里找不到。找不到就说读华严很深。

前面的是基础、条件。这里就是修学的入口处。思维大海,心地法门。苦行,修身。禅思,修心。大海,指广大境界。你要修法,思维是必须的,绝对不可少的。八正道中的正思维。不是无依据妄想。依这十个疑情来思维,这叫正思维。

禅修思维,叫参禅,等于推求的方式思维,提起疑情,推动一下,然后就不再思考了。然后疑情要让他如团如片地存在自己心里。这是参禅的一个要领。参禅象推球,推起来以后,那个球会自己滚动,滚到它要去的地方去,不必设定目标,所以禅堂很活泼。

修密也思维,象推东西,一定要推到目的地。思维是推理,一推推到底,即身成佛。怎么推?有法本。按照法本一个一个起观,不能自己想(妄想)。

净土念佛,把那个意念佛的境界让它现前,不能再往前推,不能问为什么。

这地方思维绝大部分都是禅观,不是密观。学佛人,下手处先抓清楚。这里是海云教的思维大海下手处。53个有一个就好。海云比丘来过中国,示现五台山,说住在山上,观海。

3 -20我们经常会遇到善知识,你会心不在焉,错失良机。

善男子。我复思念世间之中。颇有深广过此海不。乃至容受常无增减。过此海不。

他不但思维大海,也思维世间有没有超过大海?他为什么要思维这个部分?告诉我们,修行不离世间法。展开心量。

善男子。我作如是思惟之时。从大海中。有大莲华。众宝庄严,欻然出现。

为什么要有这个出来?要看第一句,“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

指刚修佛法,这个修法象大海一样,海之门,佛法大海长广很深,你知道从哪进入?你能不能想象到刚开始学佛时的心境怎么样?我开始接触很多佛经,有看懂有看不懂。有没有感觉佛法大海很复杂?你接触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懂与不懂,自己不能肯定,会自唉自叹,“我没有智慧,看不懂,不会讲给人听。”不是你没有智慧,是智慧没有显出来。

这时你要怎么办?他有十二年的时间在门径上摸索,还没深入。他用十事观察。

十二年,就讲十二因缘法。他刚接触佛法,就从十二因缘法下手。十二因缘是怎样运作的?他用这十事来应证十二因缘。用这思维大海十事来应证十二因缘的正确性。我们学佛你要没有抓住要领。都说我要发大菩提心,然后就朝大菩提心去走,但你没有发现,脚底功夫没有弄好。一定要从最低的地方开始。尤其修学大乘的人喜欢好高骛远。你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你可能象我一样,十二因缘法背不起来,最多背几个,你没有办法仔细思考。

海云比丘一再一再地沉思,一再一再地深入,一再一再地深化。学佛、修法要想有成就,一定要走这条路。他用实力,这是第一个。下手处就这样教我们了。

第二个,再思念世间事中。颇有深广过此海不。

把十二因缘法,按照前面实习的例子,拿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当他这样一再思念、一再历炼,就是如是思惟之时。也就是这样修行的时候,从大海中,自性海中产生了清净大莲花。大莲华告诉我们你的心清净已经有成就了,而且很清楚的成就,没有污染的。

3 -21你看十二因缘法很基础吧。你基础的修行训练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完全依照因缘法来,而不用意识形态思维(此妄想也)。用思维一定要用佛法的标准来框正世间不当的行为与观念,这标准这里就是十二因缘法。你追求阿耨多罗菩提,这个标准不能放过,这直接下手处就这么简洁,抛弃所有意识形态,能舍马上就成就。

怨亲平等,怨亲就是对立,平等为圆融,化对立到圆融,理事无碍法界。布施意识形态,拿平等发挥作用,是不是无量无边妙用。你把怨亲丢掉,把对立丢掉,那已经达到性空的地步。看经,转文义为法义,能体会,要得大成就,不难。

下面形容莲花殊胜,器世间庄严。

以无能胜帝青颇胝迦金刚摩尼王宝为茎。毗琉璃摩尼王宝为台。无垢清净阎浮檀金为叶。随时芬馥。白栴檀香沉水妙宝。而为其藏。黄色映彻码瑙宝王。以为其须。百万摩尼宝庄严网。罗布其上。凡所庄校。周圆无际。光荣四照。弥覆大海。

形容有情庄严。百万欲天王。普雨种种天宝天华。天鬘天香。天烧香。天涂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幡盖。如云而下。百万龙王。起大香云。雨众香水。百万夜叉王。献以种种珍奇宝藏。百万罗刹王。各以慈心。合掌观察。百万干闼婆王。以妙乐音。歌咏赞叹。百万阿修罗王。执持其茎。曲躬而立。百万迦楼罗王。衔诸璎珞。妙宝缯带。四面垂下。百万紧那罗王。起饶益心。欢喜爱乐。百万摩睺罗伽王。起清净心。恭敬礼拜。百万人王。起殷重心。合掌瞻仰。百万转轮圣王。各以七宝庄严供养。百万梵天王。头顶礼敬。百万净居天。恭敬合掌。百万主海神。俱时出现。恭敬作礼。百万主火神。各持种种妙宝庄严。

众宝庄严。百万味光摩尼宝。光明普照。百万净福摩尼宝。布散庄严。百万遍照摩尼宝。为清净藏。百万离垢藏摩尼宝。其光赫奕。百万吉祥藏摩尼宝。放妙光明。百万妙藏摩尼宝。光照无边。百万阎浮幢摩尼宝。周布行列。百万不可坏金刚摩尼宝。清净庄严。百万日藏摩尼宝。广大清净。圆光普照。百万可爱乐摩尼宝。显现众色。具足庄严。百万心王摩尼宝。放杂色光。雨无尽宝。

此大莲华。所有庄严。皆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

佛境界,尤其器世间,第一个谈到就是宝树行列。性宗经典语言模式。

3 -22树,建树,就是积集出工广大善根,能见性的时候就是宝树。一个法门,一个宝树,当你所有的法门都修了,那宝树就多了,就叫宝树行列。

净土世界,是自性中的世界,不是外在的世界,不要向外在去找。当你自性成就,就在你眼前,就在你生活的地方。

令诸菩萨。各于此华。信愿成满,普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不显现。

内心清净境界,祥和、安宁、和谐的状态。有没有愿力,有没有信心达成它?

这句话告诉你,为什么阿弥陀佛成就,十方诸佛皆闻其名,光照十方无量无边国土。海云比丘刚接触佛法,就这样成就了,与阿弥陀佛出现一样殊胜,不可思议。破除我执,破除意识形态重不重要?下面讲的,行门部分。

从如幻观香王业生。以无生法。所庄严故。从如梦观离相法生。以无作法之所印故。从无染着离诤法生。随境观察。无所著故。

一个结论。三三昧:从如幻观香王业生空;从如梦观离相法生。无相;从无染着离诤法生无作或无愿。三三昧是修学大乘的基础部分。

以无生法。所庄严故。是阿字观,是密法。以无作法之所印故。那字观。随境观察。无所著故。字观。

浓缩起来就是华严三圣观,密观法;展开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五字心咒,五方佛修法。

3 -23还没有人问师父把华严密教给我吧。华严是无尽修多罗。禅观、密观都在这地方,三句话就够了。基础部分做好,讲这地方可以成就。基础没有不要贪大法。这地方有机会,专题研讨。

恒出妙音。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其声充满一切诸佛清净刹土。

华严经经首境界完全一样。

假使无数百千亿劫。以妙辩才。称赞此华功德无尽。自性海中东西,不可思议。你要能掌握不可思议的要领,马上就有这成就了。不然,都在可思议领域里,这是总要领。

第二段。善男子。我时于此莲华之上。见有如来结跏趺坐。相好具足。形量高广。上至有顶如来所处。宝莲华座。不可思议。道场众会。不可思议。圆满智慧。不可思议。圆光照耀。不可思议。威仪随现。不可思议。光明炽盛。不可思议。诸相随好。不可思议。变现自在。不可思议。神通调伏。不可思议。清净妙色。不可思议。无见顶相。不可思议。舌相长广。不可思议。辩才善巧。不可思议。圆音普演。不可思议。无量智力。不可思议。清净无畏。不可思议。无碍解智。不可思议。忆念彼佛。往修本行。不可思议。菩提自在。不可思议。法雷震吼。不可思议。普门示现。不可思议。种种庄严。不可思议。随其左右。见各差别。不可思议。普遍饶益。咸令成熟。不可思议

正报庄严,莲花上面有如来,自性在这上面出现了。

修行人倒过来,莲花在头顶上。这是修行的关键。现在生命能量一直存在身体最下方,一惊吓,从下面产生反应,说明生命品质很低,它在最低地方与你相应。人一紧张,喜事时,满心欢喜,生命品质与刚才高了一点。当你兴高采烈时候,你喉咙会干燥,这是一种相应。乐昏了头。那是一种物理现象。可见,生命当中有一个智慧与法身慧命相应的,你不修行,它是不规则的,乱跳。当你修行就不一样了。它的生命规则,会从最下面的地方一直提升,一直超越,一直升华,最后从我们的头顶开花。一个不修行人会发觉精力没有地方发泄,一个修行人没有这个问题,他的精力由头顶上发泄,这时候生命光辉会一再地展现出来,那时候头顶上展现的光芒与智慧,生命能量的放射就象金光闪闪,象花一样一再一再地开放,那就是佛坐千叶莲花的境界。千叶莲花,从头顶上出来。照相倒过来,坐在莲花上,说明我们的自性海是展现在清净的心境当中。实际修行感觉中,是从头顶上爆出来的。

3 -24结跏趺坐,就是讲是经过这个过程来的,叫毗卢遮那七支坐法。不是一般讲的七支,头肩等七个,那是技巧性部分,每个人不一定七个,有三个,有十二个。

随其左右。见各差别。左表错误,法义上就是逆境;右表正确,顺境。两边境界各不可思议。你能不能从左右两边看?他从左右两边的对立来显现出圆融的统一体。一修行人对于逆境、顺境不知道如何运作,请看《净行品》,百四十一愿。

第三段。善男子。时彼如来。于莲华上。则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

显发一切菩萨诸行。开演一切如来境界。阐扬一切诸佛妙法。光照一切诸佛刹土。圆满一切诸佛相好。摧伏一切外道邪论。散灭一切诸魔军众。能令一切众生欢喜。调伏一切众生烦恼。能照一切众生心行。善了一切众生根性。能以威力。普转法轮。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我从彼佛。得闻于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

你用可思议识性,这东西完全追求不到。有限再多还是有限。普眼法门是无限,根性无限。只要对立就有限;只要圆融,不对立就无限。求道与成道生命品质不一样。成道,就是进入无限;求道还在有限当中。

行菩萨有对立,就是有限;行普贤行,不对立,就是无限。按照普贤行修这个法,因为不对立,所以时彼如来。于莲华上。则伸右手。而摩我顶。这个时候你就显发一切菩萨诸行。一切就穷尽,无限意思,这个就是根性、圆融、统一。在对立中了解这个无限,不可能。你要怎么从对立、有限转为圆融、无限的境界,这就是学佛修行的地方。你起这一个念头,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你圆满证得时候,叫圆修圆证。圆融证得,是无限的,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一般所讲的,一般对于这部分一直没有办法扯清楚。用识性、对立,绝对不可能。你用根性,用圆融,马上就成就了。这叫一乘不共别圆的华严教法。一般教法不叫行普贤行,《无量寿经》也讲到,德遵普贤,它没办法领会。华严经一直在讲这个部分。你要成佛道,从这个地方下手。

第四段。善男子。我于彼佛。千二百岁。受持如是普眼法门。相续不断。于日日中。

3 -25

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领受记持十无数品。所谓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以随地观察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分别无数品。以具足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以莲华庄严陀罗尼光明。引发无数品。以微妙言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以虚空藏陀罗尼光明。显示无数品。以光聚山陀罗尼光明。增广无数品。以海藏普持陀罗尼光明。辨析无数品。善男子。是时十方一切世界。各有无量诸众生等。为听法故。而来我所。所谓天王。龙王。夜叉王。干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是诸王。并其眷属。来诣我所。咨问我法。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咸令欢喜。心生爱乐。深信趣入。悟解成就。安住于此诸佛菩萨光明妙行普眼法门。

综合一下。先修十二因缘法。修学到这里成就了。它是修学方式是这样来的。成就以后并没有放弃。继续受持,继续修行因缘法,他已不是以十事而观察了。

千二百岁。他以十的一百倍,两个零,十为无尽;千,重重无尽。原以十事印证。现在以重重无尽来印证因缘法。用我们(不是菩萨)的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通通拿来印证这因缘法,经文不这样讲。他讲“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总持,他现在基本上有成就了,他能总一切法,成一切义。换句话说,在整个境界的任何法能抓住它的要领,然后这个要领,他用十种境界,就是“十种陀罗尼门”,他把一切法综合起来,用十种不同的角度,角度可以很多。十种立场来验证。

刚才是一事一物验证,是单一验证;现在把一切法综合起来,用十种立场来验证,是整体验证。

刚开始修学是微观,一个一个求证;现在印证是宏观,总体求证,十种陀罗尼。

刚开始分析人性是一个一个分析(微观),到某一个程度后,把人性作整体的分类分析(宏观),讲众生相,六凡就是一种分类。这是整体分类,不要一说到就以为说你了。

3 -26因缘法,不是单纯的小乘法。阿罗汉道是基础佛教,一定要修好。修好以后,发大菩提心,四圣谛十二因缘全变成大乘佛法。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偏人说法,无法不偏。小乘说法,无法不小;大乘根器,四圣谛十二因缘变成大乘法。要拓展你的心量,打开你的心境界。你要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要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要妄想纷纷,不要心贪无厌。

如是诸王。并其眷属。来诣我所。学佛人但愁无道。你只要有法就好了,没有法,人家来找你干吗。要具足学法因缘,十方一切众生都会到。山神、鬼神来也变作人身,不会吓你,但你要能看得出来。

【守住疑情】学佛人一定要有法,法要怎么修,这里都告诉你了。修与成就,不要一直想去说去验证境界。你要有“我在修行中不应该有障碍”与求佛菩萨保佑你发财不应亏本,心态是完全一样的。那个挫折是你成长的契机,这个时候,你不要一直要很快去找答案,有些答案找到,你也不会用。你要提疑情,到某一个程度你会忽然大悟。疑情是智慧之母。疑情要一直留着,不要轻易问,问了没有用。等到那个境界一到,转到另外一个境界来了,你又要问。人家告诉你答案,你会觉得没效了。很多问题不能问的,把它存在心里。好多答案都在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的,只是你不会用上去而已。

3 -27无有一法,不在法界内。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境,转烦恼成菩提。你知道,可是你连不起来,要解脱,要开智慧。谁绑住你?没有人绑你,不是已经解脱了!智慧谁盖住你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你就是不会用。知道答案也没用啊。所以,提疑情后,那个答案有一天,会与这疑情,那时候你就知道,法之可贵,不必人家讲,所以自证自悟。你问人家,悟不了的。学佛人不要急着求答案,不要急起直追着求解脱。慢慢去品尝。你要有疑情的料,把那个疑情守住,你就知道开悟之可贵在哪里。修行者本色就是提疑情。

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能分类,就能次第开演了。

一人跪求考公务员。并不是每个众生都使他满愿,习掉他贪心,这叫分别解说。要了解众生根器。我说你要劝他来听经,不是劝他来考试的。有些众生能帮他的忙,有的不能,那会害了他。

深信趣入。悟解成就。

一个人为他人开演的,绝对是他所修的。我们宏扬华严,是这样相应的,没有其它目的。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2 海云比丘 第02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2 海云比丘 第04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