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28-36]
七、住种种劫念佛门。于一切劫。常见诸佛。施作佛事。咸亲近故。
八、住一切时念佛门。于一切时。常得见佛。与佛同住。不相离故。
前面讲广大与微细,从处所讲,有佛刹与微尘;从时间来讲有劫数与时刻。
住种种劫是什么样情况?有增劫、减劫。大劫、小劫。小劫、中劫、大劫。
有法义上你感受得到吗?目前人寿70-75岁。狗的生命一年,相当于人的寿命5-7年。蚊子一天相当人二十年。乌龟三天,人一天。天人。人够笨,都拟人化。生命的活力是怎么展现的?时间有种种的变化,你看到吗?你生命洪流里的见到的境界,你能不能仔细观察?很多东西自然腐化很快,有的相当长时间。时间表现不一样,这叫住种种劫。你的心能不能安住在不同状况里?你只安住在一种状况里,叫意识形态,自然就被你扭曲了,颠倒。你现在能不能让任何境界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这是一种修行法。微细观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法门。
[29]弥勒出世,印度人讲2500-3000年就来了。
七、于各种时间不同情况之下,你能开悟,都能觉悟,施作觉悟之事,都能从中领悟、学习。发菩提心,发就是你去体会什么叫发菩提心?用感受的经验去尝试什么叫菩提?我们对生命感受得到吗?心念的微细你感受得出来吗?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去感受,而且是整体的,不是个别的,去深深地去感受去体会。你能体会到就能觉悟得到,要经常地去体验它。
八、不管什么时候,随时都能觉悟自己。把自己安住在里面才会与佛同住,二六时中把自己都安住在觉悟中。
九、住一切刹念佛门。一切刹土。咸见佛身。超过世间。无等比故。
十、住一切世念佛门。随于自心所有乐欲。普见三世诸如来故。
讲空间。九、刹,是国土、世界。
[30] 佛身,就是觉悟的本体。随地都可见到。讲地,就是有物相的地方,相对于相来讲本体。如见到花,见到相,能不能了解到本体的存在。你了解到本体的存在,叫见到佛身。这是提疑情的地方!见到本体,只是你的体会、感受。见到任何事情,都能见到同一个本体,叫一切刹土。咸见佛身。这时候超过世间一切相。相是因缘所生法,生在本体上面。佛法:在本体前提之下,因缘和合而产生,产生的相一定在本体上,没有离开本体。本体在佛法论中与西方本体论的本体不一样,不是西洋讲的相从本体出生的。看到这个相,你有没有体会到空性?看到这个相你有没有体会到如来藏?你有没有体会到一真法界?你有没有体会到普贤法界?你有没有体会到极乐世界?什么名字无所谓,那个名词只是诱引你进入那个境界。佛是觉悟,觉悟到本体。从语言文字上看能不能销归自性,不然都是戏论。这是多去历炼的地方。提疑情,去体会法身是什么?本体是什么?一真法界是什么?极乐世界是什么?不要拟人化。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当下世界,心念转过来,当下就是了。心念转不过来,这里就是五浊恶世,去体会这个地方。你疑情守得住,智慧花朵一定开。
十、世,三世,与三世间不一样,就是过现未来。三世间,是过去有过去的过去,未来有未来的未来,同样,过去的过去的过有过去。
[31]用思维会一直走入迷宫,要有深入禅定。
心念的产生,与本愿、业力有关。诸如来故,指在过去、现在、未来的自性,自性不变,一样的,就是真如,就是法界。三世显现的相是不一样的。
十一、住一切境念佛门。普见一切诸境界中。诸佛相续。咸出兴故。
你能不能安住在一切境界中?我们没办法,一直安住一个境界中。这就是执著,尤其是“自我”,不会轻易更改。有的感觉很苦,又不愿意离开,有个寄托,有个安全感存在,不愿意离开他的痛苦的根源地。低俗的民间宗教信仰就这样发达出来。
环境不好,离开可以无离痛苦。可是很少人能离开。没有办法踏入陌生。陌生感有一种抗性,粘不住,这是凡夫的自我现象。对新来的要接引;新来的人,有一段自我调适,不要依赖别人。无我,就很能住一切境,因为他不需要依靠,就是随缘,真正随缘没有因缘不成熟的情况。随缘不是随我喜欢的缘。在一切境界要能放开,不要自我的执著,适应。
六根接触六尘一切境界,都能觉悟。[32]都能见到诸法实相而无遗漏,这个叫作觉悟。
六根门头全部开放,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一切境界,念念清清楚楚。“都摄六根”,是一念清楚。这是不一样的法门。
十二、住一切性寂灭念佛门。于念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示涅槃故。
寂灭,由绚烂归于平静,这是平静是本来平静。绚烂归于平静,这是指凡夫原来五阴炽盛,现在五阴全部消灭。“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不起作用,这时你见的就是本来的平静。
从本体立场来讲,只翻“寂”,没有灭,本来的样子,本来如此,就是这个样子,不管凡夫怎么五阴炽盛还是这个样子,它本身不变形。变形是外缘遮障。
住一切性寂灭念佛门。指本体,安住在本来的样子中。念念中。六根全部开放。见一切刹,色声香味触法。一切诸佛,一切境界都能觉悟到。涅槃,本来寂静的那个样子,就是诸法实相,就是不要用名词,不要用动词,不要用形容词表达这东西就对了,甚深思维啊。“这个”,我知道了。“这个”就是“这个”,没有别的话好说。当“这个”深入你心坎里,你就认识到诸法实相了。我们的本能失去了,识性发达,“望梅止渴”,刺激你,被文字欺骗了;梅子在面前的实际状况,反感受不到。
[33]对诸法实相认知的层次,指我们心灵年龄的成熟度。示涅槃,就是显示它的本来面目给你看,你能不能看到它?幻境、外缘把我们遮障去。看我们如何突破了。
十三、住一切时处念佛门。于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化故。
时空,安住在一切时空中。举例于一日中,在任何时间,以时间为定点看空间的变化,这是修行法门。都摄六根,是以意根都摄其他六根。观音圆通是以耳根都摄其他六根。都摄六根是一种修法。念念分明,就是眼见色,耳闻声,是六根门头全部开放,修法不一样。
也可以空间为定点,看一切时间的变化,如猫的寿命,草的寿命来看时间的变化。
十四、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见一切佛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
结跏趺坐,表佛是不动的。不是脑筋想的,西方逻辑思考方式,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这是用生命的感受讲的。佛法讲见到这一点,这一点就是全部。
一一佛身表微法。满法界表大。一切境,表不管大小。在任何一个境中,你能穷尽一切法界,一微尘里见宝王刹,剖极微尘出三千大千世界经卷。
十五、住一切法微细念佛门。于一毛孔。见不可说诸佛出兴。咸至其所。而承事故。
[34] 空间微小。一毛孔,微细。见佛,见诸法实相,你见到一个,就见到一切法诸法实相。毛孔能包含整个法界。不能用脑筋想的,只能用感受。不是讲相上的问题,是讲诸法实相。你能不能在毛孔里见到诸法实相?
十六、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
时间很短。时间为定点,空间为所缘。
神变,相对与脑筋识性来讲的。见到诸法实相,是最伟大的神变。
十七、住一切法念佛门。见一切佛出兴于世,以智慧光转法轮故。
能见一切境界诸法实相。你能不能把诸法实相告诉众生?听经,在佛堂做功课是实习,要把那个功课落实在生活中来。
对有善根的初机接引,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让他在佛道上,十大愿王之礼敬诸佛。
第一个,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恭敬。董事长对工友能不能恭敬?他表能做,就在行佛道。第二个层面,佛法有一核心,破除我执。[35]怎样破?我执就是本位主义。你能不能不以本位主义来处世,反过来,以别人为中心,不要以自已为中心?凡事都考虑别人的立场,能这样转过来,站在对立立场上,这就是礼敬诸佛。你一天二门时中,与任何人接触都可以拜佛。这叫转法轮,以智慧光转法轮。
随缘,是众生的立场处世,佛是不是这样,菩萨是不是这样,这是无上大法。
对自己,见一切佛出兴于世,遇到任何境界,不要说我看到花,说“花看到我”?可以吗!恒顺众生。训练“又被你看到了,很好吗。”转过来,以他为中心。人生转变一不,学佛人是这么地活泼,这么地好玩。不要太过于约束自己,尽量让自己活泼起来。
十八、住自在心念佛门。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
你自己有什么喜欢的,没有讲到好不好的问题, 不谈那些,那些本来就不应做的事。随那个缘,如喜欢诵经就诵经。自性会显现出来。
这个法门,是极乐世界的根本大法。修这个法门,绝对往生,而且上品上生。莲花与阿弥陀佛一样大,与阿弥陀佛坐在一起,同一方向。这法门感应最快的,展开的境界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你对照看。
十九、住一切业念佛门。能随法界一切众生所修行业。为现其身令觉悟故。
[第四集36]
妙用现象,业对众生讲,从众生立场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度?权巧方便满虚空尽法界。六道众生。动物怎么办?人间遇到的境界太多,你要能修这个法门,度众生毫无困难。四阶段的人,有不同的业力。没有这个法门,二种半人度不到,因为衰退期的人没有时间念法;萧条期的人想透支福报;在复苏期第一阶段的人又认命了,根本没有办法去度他,要不要随着他的业?!
大悲心重的人,喜欢修这个法门。因为里先令你具足绝对的智根,方便智。
二十、住一切神变念佛门。见一切佛住于广大香水海中。坐莲华台。普现神变。满十方故。
变化很大的法门。妙用现象。神变是对如来,对自性讲的,对佛的果地来讲。从如来的立场散发的光芒来讲,叫神变念佛门。
住于广大香水海中。这很麻烦,我们见佛在灵 山,在孤独园,在极乐世界住七宝宫殿里面。香水海,只有一朵莲花。它有多大?满十方,让一切众生皆能得见。
二一、住等虚空界念佛门。观察如来所现身云庄严法界虚空界故。
穷尽法界。后面是最高招的念佛门,不是普通的。
总说二十一个念佛法门,告诉我们随时随地,于一切境界中要能随缘顺世,不要执著,不能执著在某一种价值观念或某一种意识形态上面,否则不能适应。我们要生活在完整的生命体系里面,才能了解什么叫念佛法门,文殊菩萨要善财童子第一个修学的法门。多么地殊胜,多么地广大,你要按这个法门,深入,落实到自己心坎里面。这样修学佛法,才有意义。
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曰海门。彼有比丘。名为海云。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海云比丘。能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当令汝成广大善根力。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当令汝得广大波罗蜜。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当令汝转广大誓愿轮。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当令汝起广大慈悲力。时善财童子。礼吉祥云比丘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恋慕而去。【此节在第二参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