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1.德云比丘 >> 浏览文章

四十华严53参之1 德云比丘 第03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2:10:12本站原创 【字体:

四十華嚴53參之1 德云比丘 第03集(圓明筆記)

【第三集,19-27

昨讲的总体介绍。文字上很简单,法义不是这样,三个部分探讨看善财怎么以访的。

第一个、一般人常用的,用脑筋识性的情况。你会直接问:念佛怎么念?你有没有说,怎么念佛,可以不打妄想?我有很多烦恼,怎样可以没有?我怎样有智慧?好象伸手可以把月亮摘下来,你手要多长?问题不在于你问的问题,而在于你要怎么具备这个能力。善财在文殊菩萨那已学得伸手摘月的本事了,只是还不知月亮在哪里。

第二层面,要懂得前面的意义,为什么他在福城东,要跟文殊菩萨请那个法,给那个部分都准备好。基本能力、基本条件准备好,这是现代修学人忽略的地方。很多善知识都告诉你怎么念佛、打坐不打妄想,可是你听了跟没听一样,你回去做还是会打妄想。表示他讲的实际意义,你并没有感受到。你知道不知道怎么打妄想吗?小孩子会一直念一直念表示他有妄想,不会停留在脑筋里,他脑筋不的妄想,有妄想从嘴巴表达出去,这是一种。另一种,七八十岁,也是一张嘴一直念,念到晚,能讲就讲出去,不可能让它停在脑筋里,好象无心一样,他不经过脑筋。这样人生命会很快乐,寿命会很长,没有烦恼,脑筋没有负担。我们也可以训练,让那烦恼、妄想不要停留在脑筋里,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

你怎么样可以使你的脑筋里可以不打妄想?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什么事也不要做,半小时到一小时,或与一个亲人,就坐在客厅,有佛堂面向佛堂。怎么坐都可以,不要盘腿,你就尽量打妄想,所有能想到的你通通把它想出来,让妄想发出来。但是一个原则:不能讲话,不能做事情。如你喜欢与先生吵架,这样一个月以后,两个人不会吵架了,而且内心有很深的感应。因为你的妄想逐渐消化出去了,妄想打过以后,你就不会再有妄想了,即使有了会象小孩子那样一直念。两三个月以后,再试着做功课,要会再打妄想,就是奇迹。没有三个月,你用半年时间试试看。要知道,妄想起来不要执著他,有妄想让它一直发,你会发现在打妄想当中,你会入甚深禅定,还会入妄想三昧。

打妄想有四个层次。

第一、粗。最初半个月,你会把最挂碍的事一直想。如健康、家庭、事业、小孩考试是你主要的事情。或修法上临界点一直不能突破,眼前最大的妄想让它一直浮现过去。

第二、再来细的。细的被粗的压住,粗的翻过来去,细的就出来了。细的会很长,出现一两个月时间也过了。这细的过了,见思惑差不多就过了。没有阿罗汉,也证初果了。

第三、进入微。比细更小,包括你的习气在里面,前辈子带来的,发露出去,就没有了。就进入菩萨阶段了。到细以后,微,意识形态一直破了。

第四、进入妙。生相无明。《大乘起信论》中三细中最前面的部分,非常细的种子部分,这部分可以发出去,内心空空,什么意识形态都没有了。

你会打妄想,妄想也是一个很好的修持法。你为什么不敢?你用压抑的。妄想你不能压。你压它,它会在你肚里发酵,你一念经,如是我闻,它就起作用。阿弥陀佛开始,妄想就跟着来了。这粗的妄想都降伏不了。

打妄想相对于如何不打妄想,就是能力了。妄想是自己跑出来,现在要你自己打妄想,看看你有没有妄想?让妄想蒸发出来,再做功课就没有妄想了。你要执著就不一样,你会粘在那地方。所以不能有那个执著,让它出现,让它发掉,蒸发掉,就没事了。

你懂得这个技巧,具有这个能力,伸手摘月就没有问题了。

善财已具足条件。善知识一讲什么,善财就能全部接受。不只是两个师生对话而已啊。我们要对话很难,因为我在讲话时,你并不是在接受我讲的。你是用你的意识形态来反射我讲的话。同样,一个想表达意见的人,他也不是真的把他的意见表达出来,他在用意识形态在观照对方他要怎么接受?对方不接受我就讲一段好了。这里产生两个障碍:一是讲的人保留了一部分,真心话没有说出来;另外一个,听的人并没接受讲的人的话,而是用他自己的意识形态在做选择。你去留意看看。这样对于修法,没办法把不正确的观念调整过来,就没有办法了。因为你已经把不正确的观念当作标准,要来衡量正确。

[21]听者要虚怀若谷,所有的意见才能接受。你有意识形态,就不可能绝对地接受。

经文是讲的人这样100%表达,听的人100%完全接受这种状况。我们具备这种条件?好话不在长,在于听不听进去。一个人能融入生命洪流,那个人一定自在解脱。一个人如用意识扭转生命洪流,想把它斩断,一辈子挫折与灾难。很多人不满,他有意志,有理念,要怎样奋斗。

修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能接受,依照指导。指导对与不对,不在于现在的研判。

 [第三集,21]

这个念佛法门是忆念法门,不是口诵法门,完全不一样。这是心法。

◆修学佛法本身是你心性的一种训练与调整。你会不会用心?怎么善用其心?有一些适应现代的训练方法,如写经、羯磨。羯磨才是方法,写经是回家实习,写的时候怎么善用其心,羯磨时讨论,要把写经时,把最佳状况写出来。只要有唯一状况,表示你无法用心。训练告诉你有没有第二第三种方法?让你的思维激发出来。每人说三种方法,五人就有十五种,把最佳的方法选择拿出来就有可能了。而不是训练你这样写下来对与不对。对与不对是文法上的问题,我们讲的是佛法,是觉悟的。你用什么方法,写下去是最佳状况。发现前面不对,觉悟了。觉悟就放下,不放下就法执了。放下,觉悟;觉悟,放下。在这整个过程,你就一再地提升。

[22] 当你写个三五个月下来,虽然一个也没写出来,但是你的程度已经提升很高。这就是训练,这是心法。他怎么样忆念?二十一个怎么分类,在实相念佛上讲过了。

二十一个念佛法门。

一、所谓智光普照差别境界念佛门。常见诸佛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悉现前故。

物理界差别境界,能得到智慧光芒照耀,你就能得到殊胜感受。肉眼没有办法现前。差别境界就是诸佛的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每尊佛在这地方都不一样。释迦国土。

境界有差别,你心念能不能没有差别?境界有差别,心境没差别,这是念佛法门。念佛就是忆念觉悟。常读诵净行品,很多见对立境界,怎样发愿,用心是一样的,导入究竟平等境界,善用其心的方法。境界有差别是分别心造成的。

二、令安住种种增上意乐念佛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

向上增长。学佛一个前提,一定要一再地提升与超越自己,不要堕落。

[23]喜怒哀乐四个部分作分析,两组,一喜乐,一怒哀。修行是要让生命充满喜喜乐,免除怒哀的部分。心理学上,一个人悲时体验比较深,高兴对生命体验通常比较浅。在道德律上,喜乐属于善,怒哀属于恶的。善恶之间区别好象没有错,这里面在修行人不是这样定义。什么叫善?透过那个事件能使你生命能量增长的就是善。什么叫恶?透过那个事件,你生命能量不能增长,能把你生命里潜在的因素排除掉,这个叫恶。是非、黑白,都这样区别。

外面事件或人刺激我们欢乐,修行人通常不大爱笑,不愿意让它发泄出来,他认为这心被那境界转了。心被境界转是凡夫。修行人不被境地界转,就不能笑了吗?不一样的。当外面的事刺激我们,修行人会把它转到生命里面来,尘境会围绕在我们的生命周围,那时你会投入,会去享受那种欢乐。在那时你内心会放出无限的光芒出来,脸上一亮。这个心把尘境转过来,让他的生命洪流中生命能量一再地增长。世间法增长力量非常小。

这情境你要会运作,他在你生命里会一再地反复,那种喜乐会猛烈成长,且不会间断,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常讲的莲花藏世界,卢舍那如来坐在那里,百宝莲花,千叶莲花——指生命中把这一个喜乐的尘境吸收进来,转变在生命的能量。那生命能量一再地散发,象花瓣一直开,永不凋谢地一直开。这生命体验会一再地升华,一再地转变。这个时候,人的生命达到最高峰,象开花一样。这样叫做“心能转境,则同如来”。

佛父修法有很多条件与制约。通常讲的相应法。

佛母修法是展开的,没有约束的,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修,是非常开放的无上大法。通常讲的总持法。

喜乐的接触会增长我们的生命,那个能量,那个洪流。

[24]会吐露出无限的芬芳,会绽放出无限的光辉。这样众生看到你就喜乐了,这叫增上意乐。白法指增上意乐

恶。外来的事或人刺激你,引起你的忿怒或悲哀,如家人去世。一种状况是你纯粹为那个事情伤心或忿怒;另外一种是把那种情境吸上进来,对生命的体验能深一点。那些刺激你的尘境会围绕在我们的生命周围,你的心不被它带走,这件事情会刺激你内心的深处,把你原来所存有的忿怒或悲哀的生命因素,把它给蒸发出来,等于从内心真正把戏它洗净了。这个部分对你能量的提升并没有增加。但它会从内心深处把它给除掉,通常讲这叫黑法。黑法指抹抨,除掉你内心黑暗的部分。通常大家不会定义,就从道德律上定义,修行上不是这样子。这都是心转境不转境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能不能把它转为生命能量,让它展现出很亮丽的生命情操与生命的活力?这是心的训练。

三、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门。令入如来十种力中随顺行故。

究竟佛力,最高的境界。十种力,十种殊胜智力,包括六种神通。如何安住?把心安住在十种智力中。随顺行,不要刻意。佛法特别讲随顺,你能随顺,就能圆满。随顺,不是消极。是指你要有充分的准备,等着因缘一到,你就能成熟。如球赛,平常训练能用上去,就圆满了,要不要得奖不是目标,境界一到就能应战,能不能得奖,看你福报。你要经常积极地去种善因,但不要去计较成果,能不能成就,那是你的福报。

四、令安住种种如来究竟正法念佛门。见一切佛。演说正法。咸听闻故。

安住,把心安住在这正法上面。佛在哪里讲正法?[25]看到正确的就学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会展现出来,会提升出来。别人事情做得那样好,从那地方学,就是佛演说正法。演说是示现。咸听闻是你要学习,不是老是用嘴问、用耳听。人家示现给你的,你能不能感受到?学佛要用感受的方法,不要用知识的方法。知道越多,表示业力很多。感受会提升生命,会多享受幸福与自在。不要说业力很重,没有那回事。这也是一个修法。

五、遍照十方无差别藏念佛门。普见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故。

普遍观照,知道清清楚楚又能不分别。生命的历炼与超越,最好不要封框框。大圆智镜,照整体的。当有一个意识形态,这镜子就破了。现在我们好多意识形态,镜子已破碎不堪了。社会教育就是要我们去分别,分别好坏,看一切境界都不完整了。十方世界很多佛,不要去分别哪尊佛殊胜。南无佛。会分别的人,早上念金刚经,晚上念弥陀经,初一念什么经,初八,十五念什么经,生病念药师经,事业不如意念普门品,孩子不听话念什么经,心一直分别。

[26]你只念一部经,去把它通达。念佛号也是一样。念多常常就忘了。你有差别,就什么经就都学。你能了生死吗?我开始一个月三十三门功课,力量一分散,没有一个功课可以指引你,再到人间是有福报。最后以普贤十大愿王作为终生功课、终身依靠。只有你修持的法门会接引你,会引导你到哪里去。一门深入的功课,一定常在其前引导行者。你坐飞机醒来在龙王肚子里,你要到哪里去?法身慧命由你的功课带你去的。

如你问哪一个更好,就没有一个好的。哪一个功课都好,每一个都一样的好。看你受持的法门,那菩萨就接引你。不要比较,比较就是差别。现在资讯太发达,心空虚了。大藏经7000卷,一天七卷,三年多念完,等于没念,不可能思考。如一天读一卷,余时间来浏览,来品味的时候,那你可以吸引。这样要二十年。这只是开智慧而已,你的定力呢?

最好选择一个法门,不要区别大小。你要做了才知道。

有人一天念三部经(福报大是不错),不愿一天一部经念三遍(智慧增三倍)。

 

[27]一天念三遍象滚雪球一样一直累积,到某一个程度会急速地倍速增长。但一天念三部经,会发现很多矛盾的地方,没有用心的不知道。你要选择一部,开智慧用这个方法,这就是先修定。一部经会厌烦,当你能克服你的厌倦,那就是你的定力。你要用心去体会里面的经文,一个月下来有好多问题要问。差别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六、入不可见极微细处念佛门。彻见一切微细境中如来神变自在事故。

刚才“十方无差别藏”是讲大的部分,比较广的,宏观,鸟看。

这里是讲细的部分,很微细,小地方,微观,虫看。你能不能在很小的地方用心?用心是意念,是很微细的。能伸能缩,看我们有没有?

如来是自性,自性的变化相当自在。从你产生烦恼的地方仔细分析看看,你能不能感受到这些烦恼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很微细了。我为什么要这样烦?这是什么原因?你会发现那烦恼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个影子。你会发现烦恼来自外面的因缘。告诉你,内心没有那些影子,外面的因缘不会引起你的烦恼。你内心有那个准备被人家打伤的因素。这部分你能不能观察得到?这叫如来神变。你能微细观察,这就是念佛门。念阿弥陀佛如同外道的祁祷。佛法不讲祁祷,是教我们是修行的哪一法,修行就是心性要怎么样子调整,希望各位多加历炼。念佛法门是他首先直接提出来的,就是心念的训练。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1 德云比丘 第02集(圆明笔记)
下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1 德云比丘 第04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