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华严
您当前位置:华严云南学会网 >> 佛法资讯 >> 视频转录 >> 1.德云比丘 >> 浏览文章

四十华严53参之1 德云比丘 第01集(圆明笔记)

2013-07-04 12:06:28本站原创 【字体:

四十華嚴53參之1 德云比丘 第01集(圓明筆記)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察善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问诸菩萨所行之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满。是故于此。勿生疲厌。善财白言。圣者唯愿慈悲。广为我说。我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起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满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转菩萨行。应云何深入菩萨行。应云何出生菩萨行。应云何观察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善哉清净功德海  佛子能来至我所 

发起广博大悲心  勇猛志求无上觉

为欲度脱诸有情  一切世间流转苦 

已发大愿深如海  勤修一切菩萨行

若有菩萨心坚固  久处生死无疲厌 

彼当具足普贤行  得佛功德无能坏

福德威光福德星  福德生处福德海 

汝能普为诸众生  誓修普贤清净行

汝见无边诸佛土  去来现在一切佛 

亦闻所转妙法轮  念力忆持无忘失

汝于十方一切刹  普见无量诸如来 

愿海清净悉皆成  具足菩萨尘沙行

汝入方便大法海  安住如来功德地 

导师胜行汝当修  当成一切无师智

汝于一切广大刹  所有刹土微尘劫 

于中修习普贤行  成就最胜菩提道

汝于无边劫海中  普遍十方一切刹 

为欲成满诸大愿  修行普贤诸妙行

此中无量诸众生  闻汝愿已皆欢喜 

悉发广大菩提意  专心愿学普贤乘 

 

 

[第一集,1-9,每段10分钟]本会。

前面十二个菩萨行,以普贤行做总说,是很抽象的概念。从这里可以看到,他已经发心,而且得到文殊菩萨的印可,然后赞叹他学法的精神。

这段长行文要常读诵,当对善知识起烦恼心的时候,就求文殊菩萨加持。他告诉我们怎么样与善知识相处的基本,从这地方多学习。打普贤七,用这经本。

尔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行菩萨行。倍更为难。

文殊师利菩萨总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重点在那个意义上面,到底是什么?发心要有一个很明确的认知。一定要在道佛法在讲的是什么,否则你发不起来。重塑金身,还愿,这是发誓不是发心。讲一天念佛五千声,叫发愿,小愿大愿而已。

发心与这两个不一样。发心从哪里认知?我们讲过十法界,有十种人,四圣六凡。发心要发在这四圣上面,声闻乘——发心要当阿罗汉;缘觉乘——发心要当辟支佛;菩萨乘——发心要当菩萨;佛乘——发心要成佛。你发最高、成佛的心,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要没有发呢?这个很难。信佛,当然要成佛,你知道要怎么成佛吗?成佛比成菩萨快。

成菩萨要修六度万行,要经无量劫的苦修,要受苦受难,你要度众生才能叫菩萨,不度众生,还不能叫菩萨。你要度众生,他会把你气得要死,你要很高兴地给他气。他气,你不能气回来,这样就起冲突了。你要没有耐心?菩萨要这样发心,是不容易的。菩萨要修六度万行,修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这是行菩萨行的部分。

但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很简单。只有一个,你要觉悟,用什么方法去觉悟?觉悟很简单。要觉悟要善用其心。不善用其心就不能觉悟。发这个阿耨菩提心不难,问题,你要善用其心,并不容易。因脑筋会胡思乱想。你做那事之前没有警觉性,不要去做,做了以后才知道不要做,怎么会做了。你没有办法控制你自己,所以没有办法善用其心。怎么能善用其心是功夫。你要能把这个训练完成的话,那你就很方便。很快,一刹那间,你就可以成佛。

你通达了以后,要能转过来,在日常生活中再行菩萨行。这个不容易。一个人成就以后,能放下身价,与一般人一样,从基础基本做起,这个很困难。

这地方不一样。通常观念,是行菩萨行,菩萨行圆满以后,再成佛,你的观念是不是这样?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六度万行,三大阿劫菩萨行—修百劫相好——成佛。成佛了作什么?香火鼎盛,不是。这种修法叫菩萨乘。这是一般的概念。

先发阿耨菩提心,这叫一佛乘。然后再回过头来行菩萨行,这在禅宗叫悟后起修。这个时候你任何一法,任何一举一动,都对。这时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见的都是普贤境界。你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普贤大行。这个修法,叫普贤乘。这是文殊菩萨定的。因为这是悟后而行的,不象我们迷糊而行的。

这法的殊胜。第一个你要善用其心,转入阿耨菩提心,那我们由凡夫心转变成佛心。然后再勤求菩萨行。这时你脚踩的就是极乐世界的土地,你所见到的一切人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大菩萨摩诃萨,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现在,我们应当如何善用其心,而得成就阿耨菩提?这与一般的不一样。实际修法弄清楚,不要偏于大海的一角落里,这样会有偏差。学佛,你一定要整体、宏观地来看佛法。如社会一样,要看整个社会趋势。吃素,就吃素食自助餐。

为什么要先发阿耨菩提心?让我们对佛法有总体的宏观的认识。那你学佛就很轻松了,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念佛、拜佛,超度都很高兴,因为懂得如何用心。

学佛第一个,一定要有健全的人生观。人格不要有缺陷,心灵也不能有残缺,否则会偏。心灵、人格要健全、要圆满。第二个,对佛法有整体的认识。要开悟、成佛,很快。

我执的人,人格不健全、心灵有缺陷。对佛法认知不够宏观的人,有法执。

具备这两个条件,要行菩萨行,怎么行?文殊菩萨告诉我们。

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

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在寻求真善知识时,会有几个问题。下面告诉我们。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你最好与这个善知识保持一段距离。是人,任何人生活习惯都会有。要一直顶。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你真认为他是善知识,这点非常重要。大部分人在这里发生问题。有几个叫你做什么,我就去?或主动去做的?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大法首先破我执,你要做的,不给你做;你不喜欢做,偏要你做。你会在那气得跳。在你不喜欢的地方,你能不真正地投入?无我。这里是修学的总体观。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依止他,不要看求他的过失了。否,折福。

善知识,不要刻意挑衅,有法善知识,有人善知识。现在讲的是人善知识。凡是能启发我觉悟的,都是好的,都是有用的,法善知识。现在谈人善知识,人与人相处,有哪些能作为你的善知识?通常讲的善知识,不是你选他(社会流行选德高望重的,没有办法亲近)。你要的是你有办法亲近他,他又有办法给你所需要的那部分。这个部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阶段、这人生活习惯、教学都很严谨。事相教学,如初学礼拜。

第二阶段、他离过,本身约束得很好,没有过失,没有烦恼。愿意帮助人家。除事相,法理也略通。

第三阶段、这善知识不但自己修得很好,还有办法能帮你除掉烦恼,他也可以帮你建设另外一个新的世界。即他能教你修法,教你怎么洗心革面。改革你第一阶段就是要破除你执著,你能不能接受破除?就这地方讲的,你对善知识教诲,会违逆,我执会开始保护你自己。你开始有种种烦恼,开始找理由,说他不对,我才对。罚你站,没有面子,就没有执著。你回家就不来了。不合理出牌,才能破除你的执著,但很难看,我执会很坚强。与人相处要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过失要能容忍,不要只看对不对,还有别的。能给人开悟就对了,不能给人开悟就不对。学佛要抓住他的目标。这阶段与前面二种已不一样了。

第四阶段、高深莫测,很难与他相处。人家在碰你执著怎么办?有没有雅量

隐显中能看得出来,但这部分很微细。他自己不但能离过成德,而且能在很完整、很健全教育系统里有系统地栽培人才。这比前面更难了。

在善知识这边,你认为要毕业了,可以出去参访。超越,扩大。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

华严用字,南方指正确的目标,要找对人,找对方向。明正为南。

善财童子参访的地方都非常殊胜。就是遇到的任何境界都是普贤境界。

胜乐国,就是一个佛国土,胜乐世界。十万亿国土,距离远,表示你抓不到正确方向。

你还没有发起阿耨菩提心,所以于诸境界并不是普贤境界。胜乐世界、极乐世界在你面前,你也不过说一个城镇而已。我们这里世界就叫普庄严园。我们这里是华藏世界的普光明殿。你还有分别心在分别,没有清净心去接受整个境界。

印度人讲国土,就是这个样子。你有分别心,这个离我们好远;没有分别心,这个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就在你家里。你要能转过来,平和的心,祥和,安宁,自在,洒脱的生活,不是极乐吗?你就是不要,塑造紧张的场面,当然就是娑婆世界、五浊恶世。

其国有山。名曰妙峰。

妙峰表殊胜。妙,有穷尽、善变、圆满的意思。这山很清净,没有烦恼,不在外面,在我们的心里,人人都有一个妙峰山。娑婆世界众生心中还有个须弥山——烦恼,人我之间的界限,相当高。你我对立的认知就是须弥山。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没有人我。

彼有比丘。名吉祥云。八十华严叫德云比丘。吉祥与德行一样。云,遮映、清凉。最主要的,第一,自在;第二,看起来有,摸起来没有,表真空妙有。

吉祥,如意,能给众生种种如意。

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不要把极乐世界看多远,观念一转,它就现前,很快。

癌症末期,念“南无阿弥陀佛”,再发愿:“若今生世缘未了,剩下来生命尽形寿奉献给三宝。若世缘已了,让我赶快走,不要这样痛苦。”念佛的心要很恳切。逆境是最好的修行福报。什么都要放下。

菩萨云何修菩萨行。要放得下,要亲近善知识,要会问。要用心。

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

悟后来修的这个部分,要怎么样赶快成就,就是普贤乘的部分。

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菩萨行,还没有发阿耨菩提心,六度,一个行门只能一个行,是分开的,修智慧很能修到慈悲,修慈悲很难修到智慧。这是福慧两修。福慧分开修的,都是有漏福报,天上人间会用完的。

普贤行包括所有的菩萨行。如布,拉一条,前后左右都会动。牵一发动行钧,你行一行能满一切行。普贤行,听经可以福慧双修,在一件事情上两个同时具足。佛菩萨修的是无漏福报,生生世世用不完。它怎么来?从智慧中修。听经或修法是智慧门的下手处,在修智慧时,你能不能以智慧起观相,饶益无量无边众生?福就同时修了。我来修,有智慧,我来为人演说。我在演说时候能不能增长我的智慧?增长智慧得到,也得到福报。同一件事情可以两个同时修,而不是两个分开。这两个福慧是一体的。

布施供养时,把家人带来,请他发心,多少无所谓,只要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种子种下去,法身慧命会成长,会发芽,你用这方法度他。你会修,处处都是福慧双修;不会修,处处都是烦恼。善知识会这样开导你,不是单纯的菩萨行,是普贤行。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于彼比丘。深生渴仰。于文殊师利。殷勤恋慕。顶礼双足。绕无数匝。悲泣流泪,辞退而去。

表示弟子对师父的殷重心,不是要你哭。尊重基础的法。不会完全把这边完全丢弃掉。在文殊师利菩萨基础上继续成长。你要能肯定自己所处的环境,怎样选择善知识,在哪学都不要紧。把佛法的精神撒布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去,这是真正的南方。你所做的,要朝正确的方向走。觉得这个法好,就说给他听,不吝法,让人人都能获得饶益,这个就是南方了。你学佛,让周遭、你的亲戚感觉到你是一个亮丽的人生,这样你就朝南方走了。南方光明比较多,不是光明菩萨嘛!从这里自己去体会它。这里是一个前言。

商智建站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四十华严53参之1 德云比丘 第02集(圆明笔记)
Tags: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