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菩萨针对日常生活提出了随缘照修的方法,也就是面对境界直接修行。可是当我们面对境界要对缘照修的时候,基本上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那就是不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要把它导入真善美的境界。 我们常讲佛法就在世间,佛法离不开生活,也知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处处皆可修行,但往往就仅止於知道的层面而已,实际上该麽做就不知道了。
文殊师利菩萨针对日常生活提出了随缘照修的方法,也就是面对境界直接修行。可是当我们面对境界要对缘照修的时候,基本上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那就是不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要把它导入真善美的境界。
一般人遇到顺境还可以导入真善美,遇到逆境顶多抱着随缘消旧业,业消了就好了的心态,那想得到什麽真善美?偏偏我们这一生遇到的逆境却是那多,使得大家不免要自叹五浊恶世的界生业力太重,福报太差。可是在华严的修行中,不论那一位菩萨都告诉我们,无论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是好的境界。也就是所谓「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的观念。
楞严经中世尊曾说,人的身体在变,恒河却互古不变。这在说明,在种种的变化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见性不变。眼睛会衰退,但「看」东西的能力不变,身体也会产生变化,但真我不变,真如不变。现在我们所遇一切都是可变会变的,心也随时被可变的境界所转,我们能否抓住这个不变,再将一切导入不变中?所谓心随境转,是为凡夫,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北即文殊菩萨法缘的依据。
其实这个不变只是每个人所存在的本来面目,它像水晶、摩尼珠般的晶莹剔透,只是长期以来被无量的灰尘所覆盖,只要将灰尘拭净,依旧能恢复本来的面目。这也是我们所谓的人人皆具自性宝藏,可惜都把它潜藏在内心的最深处,以至好几辈子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要修行就必须高度的警觉性,抓住这不变的真我,才能从本质上做彻底的改变,再以甚深的观察力,坦然面对一切外缘,并通通导入这永恒不变的本来面目中。这就是普贤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从日常生活的一切境界中来的。
可见只要抓住真我,回归本来面目,处处皆可修行。